基本信息
书名:看中国
原价:58.00元
作者:马国川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8655581
字数:320000
页码:37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吴敬琏、资中筠、柳传志、俞可平、钱颖一重磅推荐!
新的改革大幕即将开启,中国迫切需要一场新的思想变革。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
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基辛格、科斯、赫克曼、尤努斯
六位世界知名政治家:李光耀、弗雷、巴尔采罗维奇、曼德尔森、斯考克罗夫特、莫德罗
三位世界**思想家:福山、施乐文、米奇尼克
五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科尔奈、胡永泰、萨多夫斯基、科勒德克
以及众多知名学者共同洞察、建言中国改革与未来发展。
资深媒体人马国川与这些***大师对中国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师们根据各自毕生研究成果与经验的总结,毫无保留地对中国问题以及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进行了分析与评判,涵盖了中国模式、经济社会转型与改革等重大问题,对中国的改革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
大师们深邃思想的闪光贯穿书稿始终,呈现出世界眼中的中国,为大转变时期的国人思考中国和思考世界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希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思考当下问题、厘清未来迷思,用思想的力量凝聚改革共识,汇集变革正能量。
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正在崛起,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难题。只有站在世界看中国,才能清晰地看到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只有以世界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的转型,才能准确认识到中国未来的道路。
本书是《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2009年以来对国际*、*有影响力的人士的采访。其中既有基辛格、李光耀、斯考克罗夫特、莫德罗等世界知名政治家,也有科斯、科尔奈、青木昌彦等大师级经济学家,还有福山、尤努斯等思想家。这些人士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中国的现状,对中国政治、经济、法律、民生、文化、历史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包括如何消除贫困和腐败、中国经济新阶段的**特点、政府自我改革、人口政策与**制度变革、中国未来的挑战、中国与美国和世界的关系等涉及每一个中国人命运的重大问题,力图从严峻的现实问题中思考和探索出未来中国当走的路。对中国的改革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很值得正在为实现大转型而努力的国人从中汲取营养。
目录
序 言 站在世界看中国 / / III
**篇 中国与世界秩序
基辛格:寻求21世纪的世界秩序 / / 002
斯考克罗夫特:中美两国有共同的全球目标和利益 / / 012
尤努斯:争取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 / / 026
曼德尔森:中国与世界的利益休戚与共 / / 040
傅高义:向邓小平学习什么 / / 054
第二篇 建言中国改革
科斯:自由的“思想市场”至关重要 / / 068
科尔奈:中国改革再建言 / / 080
青木昌彦:中国经济“新阶段” / / 094
赫克曼:开放教育和劳动力市场 / / 108
科勒德克:未来取决于政府自我改革 / / 120
巴尔采罗维奇:为“激进改革”正名 / / 134
胡永泰:中国的**挑战来自外部世界 / / 148
萨多夫斯基:自由越多,腐败越少 / / 162
第三篇 历史终结了吗
福山:历史终结了吗 / / 176
附:求解“福山之问” / / 193
莫德罗:亲历苏东剧变 / / 198
弗雷:智利为什么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 220
米奇尼克:还有比面包更可贵的 / / 232
施乐文:不要幻想儒家思想代替其他思想 / / 254
第四篇 新的世界历史也许刚刚开始
何方:北非巨变,政治民主化潮流第四波 / / 270
王缉思:新的世界历史也许刚刚开始 / / 284
钱乘旦:《大宪章》的历史启示 / / 300
张森根:不要总是拿拉美说事 / / 316
李光耀:一个政治强人的背影 / / 330
凯末尔:走向共和 / / 350
哀卡扎菲 / / 364
后记 / / 369
作者介绍
马国川,《财经》杂志主笔、财经评论刊执行主编、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曾供职于中国改革杂志社、经济观察报社。多年关注中国改革进程,已出版《大碰撞》《我与八十年代》《没有皇帝的中国》《重启改革议程》(与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合著)等作品。《大碰撞》是**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争论的作品,被评为“2006年十大好书”之一。《重启改革议程》荣获“第八届文津图书奖” (2013年)。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那是一种沉静而坚毅的蓝,仿佛诉说着穿越千年的故事。马国川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关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人来说,早已不陌生,他的文字总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能够将宏大的叙事变得鲜活,将复杂的议题剖析得条分缕析。这本书,我满怀期待地翻开,就被那种严谨的考证和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又像是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家,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事件,更是在探寻这些事件背后驱动的逻辑,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个体命运。我尤其喜欢他处理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深刻的笔触。没有过多的煽情,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的激荡和人物的挣扎。书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却熠熠生辉,成为理解整个历史画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看中国”的书,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邀请,一次对民族精神深层挖掘的尝试。那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让人忍不住一页页地读下去,仿佛置身其中,与历史同行。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独到的叙事视角。作者仿佛是一位在历史长河中漫步的智者,用一种旁观者的清醒和深情的投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鲜活个体。无论是庙堂之上的权谋较量,还是市井之中的民生百态,他都能够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琐事,却往往是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时代特征的钥匙。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脉络,感受到时代的温度。这本书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全新视角,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激发我们独立的判断。读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而富有洞察力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马国川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朴实而精准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图景娓娓道来。他对于中国社会结构、文化基因以及历史演进的分析,总是能够触及到最核心的问题,并且提供出令人信服的论证。我喜欢他那种层层递进的写作方式,每一次的阐释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并且引申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他对于一些历史进程中反复出现的模式和规律的总结,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仿佛为我们揭示了理解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叙述,更是关于当下的启示。它帮助我们梳理了历史的脉络,理解了当下中国的形成机制,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值得深思的方向。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的拓展,一种看问题的角度。
评分打开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严谨而不失温度的文字气息。马国川先生的笔触,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在历史的画布上精雕细琢,将那些模糊的轮廓变得清晰,将那些沉寂的事件赋予生命。他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期复杂性的描绘,尤为精彩。书中对于各种思潮的碰撞、不同群体间的互动,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社会变迁,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非常欣赏他处理那些敏感而又重要的历史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客观和理性,既不回避问题,又不带有偏见。他善于从宏观的历史进程中,挖掘出微观的人物故事,通过个体的命运来折射时代的变迁。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宏大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印记。阅读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一次梳理,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深刻体认,它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的洗礼。马国川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不急不缓,却步步为营,引人深思。他对于中国社会变迁的洞察,常常能触及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很少深究的角落。书中对于不同时代思潮的梳理,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相互碰撞,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的社会思想史缩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和阐释,他总能从不同的维度去解读,避免了简单的标签化和脸谱化,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中国。他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常常带有超越时代的启发性,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的一些现象,找到历史的根源。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回味作者的思考。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的激发。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