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动物庄园(中文导读英文版)》是一部政治寓言体小说,故事描述了一场“动物主义”革命的酝酿、兴起和最终蜕变。一个农庄的动物不堪人类主人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起来反抗,赶走了农庄主,牲畜们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农场更名为“动物庄园”,奉行“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之后,两只处于领导地位的猪为了权力而互相倾轧,胜利者一方宣布另一方是叛徒、内奸。此后,获取了领导权的猪拥有了越来越大的权力,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动物们稍有不满,便会招致血腥的清洗:农庄的理想被修正为“有的动物较之其他动物更为平等”,动物们又回复到从前的悲惨状况。
该书自出版以来,已被译成世界上六十多种语言,此外还被改编成电影、话剧等。无论作为语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通俗的文学读本,《动物庄园(中文导读英文版)》对当代中国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英文故事概况,进而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水平,在每章的开始部分增加了中文导读。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 903-1950),原名艾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
《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是世界文坛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也是奥威尔的代表作。《动物庄园》被欧美15所著名大学投票选为“影响我成长的十本书”之一。《一九八四》与英国作家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俄国作家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
目录
第一章/Chapter 1
第二章/Chapter 2
第三章/Chapter 3
第四章/Chapter4
第五章/Chapter 5
第六章/Chapter 6
第七章/Chapter 7
第八章/Chapter 8
第九章/Chapter 9
第十章/Chapter 10
精彩书摘
这天晚上,趁着主人琼斯先生酩酊大醉之际,曼纳庄园中的动物们沸腾起来:“老少校”公猪要向其他动物们讲述自己才做的一个怪梦。老少校是曼纳庄园动物界德高望重的老者,向来受到动物们的尊重。现在,在大谷仓的干草垫子上,老少校已经就座。除了乌鸦摩西外,其他各色动物纷纷进场,猪、狗、马、羊、驴子、鸡、鸭、鸽子等等,都选择了自己中意的座位,等待着老少校的发言。这些动物们各具特性,勤劳勇敢的老马拳手和温顺可亲的老马苜蓿是年久的老搭档,干活从不怕累;白母马莫丽爱慕虚荣又愚蠢懒惰,最爱打扮自己;老驴子本杰明向来不紧不慢,对一切冷眼旁观;猫则是既爱凑热闹又神秘莫测等等。
老少校开口道:自己长时间思考的一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现在要在自己时日无多的有生之年传达给各位,那就是,大家应该怎么生活。老少校先向聆听的动物们描述了它们现在所处的惨况:每天没命地干活,但吃不饱睡不稳,老了还要被送进屠宰场或者被抛弃;接着又剖析了庄园里的动物所处悲惨境地的原因,就是这些都由“人”的剥削统治造成的,人喝掉牛奶、吃掉鸡蛋、卖掉小马驹,无恶不作;最后老少校提出了解决办法:动物们应该发生暴动,推翻人类,去过那种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老少校不断地给大家输送理念,树立决心,号召大家团结一致,伸张正义。这时,几只老鼠跑了过来,老少校便趁机说,老鼠也是平等的动物中的一员。
前言/序言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原名艾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Blair),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
奥威尔于1903年6月25日出生在印度,出身于一个没落的有产家庭,父亲是英帝国在印度的一个职位低下的文职官员。奥威尔自幼体弱多病,但天资聪颖,ll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过诗作。1917年奥威尔获奖学金进入著名的伊顿公学就读,成绩优异,他还在学校刊物上发表文章。1922年奥威尔开始在印度皇家警察驻缅甸部队服役,由于反感英国的殖民统治,于1927年离开缅甸,一年后辞职。后来,他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成小说《缅甸岁月》和自传体散文《猎象记》及《绞刑》。1928年1月回到英国后,他深入到社会底层,四处漂泊。他在巴黎、伦敦两地,做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并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1929年,他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他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在某种程度上说,“奥威尔”的出现,使他开始了新生活。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中。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部曾经受过重伤。他为记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向卡特洛尼亚致敬》一书,后来成为关于这场内战的一份权威性文献。但是,这场正义的战争,由于左翼共和政府内部分裂,最后惨遭失败,奥威尔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也丧点儿丧生。这个惨痛的经验对奥威尔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从这时候起,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想转变直影响到了他后期的两部旷世佳作——《动物庄园》(1945)和《一九八四》(1949)的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缠绵数年的肺病,年仅47岁。
动物庄园(中文导读英文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挺好
评分
☆☆☆☆☆
东西不错,活动+用券非常划算。。
评分
☆☆☆☆☆
书包装不错,书纸质量、印刷都好~
评分
☆☆☆☆☆
冻住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开心
评分
☆☆☆☆☆
经典
评分
☆☆☆☆☆
很好性价比很高性价比很高 很好性价比很高性价比很高下次在来 书不错最近正在读两本书:英国李约瑟先生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两部书都写于四、五十年前,中文版出书距今也已十多年了(冯先生原著亦为英文版),可是,无论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考察的缜密,推论的恰切并富于启示,据笔者有限的阅读,还未见人能及李约瑟先生;至于冯友兰先生叙述之清晰,语言之流畅,观点之精当,更非一般著述哲学文章人所能企及。可以肯定地说,这两部著作一点没有因时间流变而失色。细细咀嚼它们,我不仅得到许多知识的启发,更从其中获得许多“思维的乐趣”(王小波语)。 由此,我想到书与书评的距离。眼下的书评,在数量上是较为有限的。就这有限的书评,百分之九十还都给了刚刚面世、甚至还未来得及面世的图书。这些未经过时间沉淀的书评,除去很少确有真知灼见,又能不为哥儿们友情所惑的文字,极易流于广告。 笔者以为,书评与书之间,是需有一段距离的。这距离可分两方面。一、时间距离。就我们的阅读经验看,许多著述,是需经过一段时间(有的甚至需要相当长时间)洗汰才可发现其价值或无价值的。书评来得太快,一些经时间洗涤逐步显露光泽,当时并未被充分注意的书就可能长久掩埋,难为人们汲取营养。譬如前面所举《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国哲学简史》等。而一些初粗看来还过得去的东西,保不准几个月后便会销声匿迹(这种情况在媒体发达的今天事例尤其见得多)。 再有一些大部头套书,尚未面世,便召开发布会。学者名流、政府要员请一个遍。分明刚刚交给的书,便要他们发言表态,硬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个时间差距是不是太小了点儿?这样发行式的报道或座谈会纪要,我能随便听,并撵着去买他们推荐的书? 一年前一本尚未全部面世的小说,被数个有条件先睹为快者称为“可以走向世界的经典”,措词极为“前卫”;但从实际刊出的几章看,似乎手法运用、文字精纯方面还未见十分到位。一位评论家读过后大约还不很自信,希望自己能抽出时间再读一次才可发言,态度虽不明朗但却较为可靠。 时间距离外,还有人情距离。这是个很难判断的问题。倘若朋友同行一部书写得的确很好,书评者在喜欢书的前提下予以评述,这亦无可厚非;倘若纯出于友情,失却评判标准,叙说一番作者的生活情况或彼此友情等书内容以外的话题,或干脆当个吹鼓手,“经典”、“传世”、“深刻”……一阵乱喷,设一个被人称为美丽的“文字陷阱”,成为促销广告,把读者引个懵头转向,使他们在破费了时间金钱后,才发现自己买的不过是一堆文字垃圾。这就不仅大大败坏了“书评”的声誉,而且很有些图财害命的意思(鲁迅先生曾说:无端浪费别人时间,其实是无异于图财害命)。最近有消息报道,两本重要的学术刊物,已停止刊登书评文章。此举虽然显得有些严厉,但无奈的心情却颇令人理解。 早在30年代就为书评事业作出很大努力的萧乾先生,当年就订下一个原则:坚持自己花钱买书来评,不评赠书。这样就自觉拉开了人情距离,使书评多了可靠不欺骗的学术分量。至于时间距离,我想报刊编辑们也当有意识关注一些已经过往但仍有意义、价值的书,或约请一些作者,写一些在他们阅历中发挥大作用的书的评论,将那些真正饱含人类精神精粹的作品张扬出来,这样不仅传递了文化的文明火种,也可挽救眼下书评声誉下滑的颓势。从这个角度去考察,“距离”又几乎是对书评者学术能力和文化良知的丈量了。
评分
☆☆☆☆☆
无膜封,导读有错别字,看来**大学出版社也不过如此,哎~
评分
☆☆☆☆☆
东西不错,活动+用券非常划算。。
评分
☆☆☆☆☆
可以,比较便宜可以,比较便宜可以,比较便宜可以,比较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