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這本小書麵前,數十年來汗牛充棟的魯迅研究不禁有些黯然失色瞭。
《笑談大先生》收錄陳丹青有關魯迅的七次演講,雖不過數萬言,卻在浩瀚的魯迅研究的邊上,闢齣新的境界。
作者將魯迅重新放置迴“民國的風景”中,與其說是“還原”瞭魯迅,不如說是為一個人、一個時代重新注入靈光。
《笑談大先生》由陳丹青親手設計,收錄照片、插圖數十幅,精印精裝,堪稱不容錯過的收藏級版本。
內容簡介
《笑談大先生》收錄作者近年來關於魯迅的七次演講文稿。雖不過數萬言,卻在浩瀚的魯迅研究的邊上,闢齣新的境界。論者或稱它“還原”瞭魯迅,或稱它“喚迴”瞭魯迅;而對於作者,這樣的公開談論大先生,或許更類似於一種還願。
作者簡介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著名油畫傢、作傢,是目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批評者之一。 2000年迴國,任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07年卸去教職。其間,因辭職事件及公開批評教育現狀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成為輿論一時焦點,更被媒體推崇為影響中國的五十位知識分子之一。除瞭教育,他對城市、影像、傳媒等文化領域的諸多現象亦有獨到見解和批評。 著有《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外國音樂在外國》等。
目錄
序
笑談大先生
魯迅與死亡
魯迅是誰?
上海的選擇
民國的文人
文學與拯救
魯迅與美術
漫長的補記
附錄 魯迅的墓園
精彩書摘
民國的文人
——長沙談魯迅(部分)
魯迅交友之廣,也是這個演講中提到瞭的,但後人在照例的宣傳中,隻知道他有共産黨朋友。魯迅一生在對待朋友、與朋友相處方麵,大緻是怎樣的性情?
陳:除瞭不可能查證核實的隱私,沒有一位中國作傢像魯迅那樣被詳詳細細暴露在公眾麵前。由於長期獨尊魯迅,他生前的所有生活記錄——日記、書信、大量迴憶和旁證——不但全都齣版,而且重復齣版。諸位如果真要瞭解魯迅,可能要比瞭解任何其他中國作傢更方便。這些資料中充滿魯迅對待朋友的故事和細節,諸位有興趣,很方便查證。
然而長期被政權神化、非人化、政治化,魯迅反而被過度簡化,魯迅資料中豐富翔實的日常細節,後人視而不見,絕大部分人談起他,就是好鬥、多疑、不寬容。語文教科書長期強迫學生閱讀魯迅,成功地使一代代年輕人厭煩他,疏遠他,今日的文藝中青年多半不願瞭解他,因為怎樣看待魯迅早已被強行規定,以緻幾代人對威權的厭煩、冷漠和敷衍,也變成對魯迅的厭煩、冷漠和敷衍。敷衍一位曆史人物,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簡化他,給他一個臉譜,很不幸,魯迅正是一個早已被簡化的臉譜。
魯迅很早就說過,你要滅一個人,一是罵殺,一是捧殺。大傢現在看見瞭,過去半世紀,鬍適被罵殺,魯迅被捧殺。近年情況反瞭一反,是魯迅開始被罵,鬍適開始被捧,然而還是中國人的老辦法:要麼罵,要麼捧,總不能平實地麵對一個人,瞭解一種學說,看待一段曆史。
“兄弟失和是他最難釋懷的內傷”,這幾乎也可算魯迅生涯中的一樁超級情感公案。而且,尤具戲劇性的是,他與周作人在進入曆史書寫中所處的境地,甚至都可以用“神鬼”之彆來描述。這個方麵,除瞭失和內情的懸疑,周氏兄弟在對待親情方麵,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嗎?就魯迅的作品來講,有涉及這些的嗎?
陳:魯迅不是神,周作人也不是鬼。周作人曾在早年說,自己心中有一個“紳士鬼”,一個“流氓鬼”,這是文學的說法,修辭的巧妙,我們就此說周作人是鬼,那是不懂修辭,不懂文學,彆說當不成紳士,恐怕還不如流氓,中國從前的流氓,有性情,會說話,用詞很彆緻。如果因為周作人當過漢奸,就說他是鬼,更不應該。你是陳獨秀,是鬍適,是周作人的同輩,你或許有資格罵他一句,貶他一貶,到瞭我們這一代,有什麼資格呢?我不認為我有資格責難前輩,看不齣我們有什麼道德的高度可以遙遠地責難一位五四時期的文人——那是多麼輕佻的道德姿態。諸位請看看今日中國成韆上萬的貪官、汙吏、黑礦主、王八蛋,那纔真是妖魔鬼怪啊。
至於周傢兄弟的情感關係,哥哥弟弟都寫過。中國從前的規矩,母親死瞭,大姐在傢就是母親,父親死瞭,大哥就是父親,擔當權威,負起責任。魯迅的父親早死,此後一生,他一直是位好哥哥,不擺權威,盡責任。他留學迴來,接母親到北京,給弟弟在北大安排教職,北京兩處房産是他的薪水蓋起來。弟弟得病,他比弟弟還急,後來寫在《兄弟》這篇小說裏。但是彼此失和,直到去世,在可見的文字中,兩兄弟都很得體,即便在大觀點大是非上有所暗示,有所錶達,也十分厚道,十分守度。從前有句話,叫作“君子絕交,不齣惡言”,何況兄弟失和。大傢要知道,他們周傢兄弟在當時是極端新派的、前衛的文人,但他們的行為大緻遵行舊道德,不但他們,英美派海歸的為人處世也謹守舊道德的規範。鬍適在颱灣去世後,蔣介石挽聯就說齣這層意思,我記不得原話,大緻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錶。”我們再迴頭看看從1949年直到今天,中國的文人之間、師生之間、朋友和親人之間,發生多少卑鄙醜惡、乖張慘痛的故事,像周傢兄弟那般失和,像五四文人那種有教養的絕交關係,在今天,寥若晨星。
據說周作人晚景很淒涼,他一生是不是都對魯迅懷瞭怨恨之心?
陳:周作人晚年不是淒涼,而是孤立和悲慘。說他孤立,因為建國後他被提前釋放,毛澤東批示將他養起來,寫迴憶,弄翻譯,月薪兩百元,相當高。但他不再有朋友,不再有社會地位。說他悲慘,是這樣的日子過瞭十多年,到“文革”,他就被紅衛兵摺磨,攆到破屋子裏,有個老婆子偷偷伺候他,有一天他在炕上喝完一碗粥,當天就死瞭。
周作人晚年有一方印章叫作“壽則多辱”,說的是實話。但他刻這方印時,還想不到會領教“文革”時期的侮辱。他因漢奸罪被審判,坐監牢,屬於懲罰,不是受辱。
至於他一生是否對魯迅怨恨,我以為不要隨便揣測。即便有怨恨,那也並非是錯,因他是魯迅的弟弟。而像這樣的兄弟恩怨,不是外人可以任意揣測的。在座諸位可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但有父母、親人、好朋友,外人公開揣測議論你們的私人感情關係,你們會同意、會接受嗎?
“政治化的魯迅遺産以不可抗拒的方式灌輸至今,看不齣停止的跡象——在中國,魯迅和馬剋思各有分工:魯迅專門負責詛咒萬惡的舊中國,馬剋思專門負責證明社會主義的必然性。”這個意思,就是事實上的魯迅並不隻是詛咒萬惡的舊中國,他詛咒之外的東西,可以簡要介紹一下嗎?
陳:“吃人”的“禮教”,頑劣的“國民性”,軍閥統治,國民政府的壓迫,等等等等——這些主題,是魯迅一代知識分子全都詛咒的事物。陳獨秀、鬍適,當年就是發起反禮教、主張文學革命、呼籲改造國民性的先鋒人物。
可是為什麼大傢隻知道魯迅一個人在“詛咒”呢?就因為五四一代知識分子和知識遺産,被高度政治化——鬍適的知識背景是英美那一套,後來又和國民政府閤作,所以他的革命性全部不算,變成反動派;陳獨秀因為二十年代末不服蘇聯的管製,既被共産國際拋棄,又被中共黨內打擊,所以他的革命性也全部不算,連創建共産黨的大功勞也不算。魯迅死得早,沒有介入國民政府,也不是共産黨員,而他的“詛咒”具有高度的文學性,他在新文學運動中的影響力和權威性,其他新興知識分子比不上,所以魯迅在建國後最有利用價值,最方便被以一種極不道德的方式樹立為一個道德的,甚至超道德的形象,來壓迫大傢。
在這一場巨大的陽謀中,真正被利用的是我們幾代人。獨尊魯迅的真目的,是為瞭使我們無知,不懷疑,盲從意識形態教條。我應該說,我們幾代人被成功地利用瞭。現在一部分人知道被利用,於是掉過頭來詛咒魯迅。
那麼魯迅是否“詛咒”過其他事物呢?第一,魯迅固然詛咒過古文、禮教之類,但對其他事物,他不是詛咒,而是懷疑、諷刺、批評;第二,他議論過的事物,太多瞭,譬如文人相輕問題,翻譯問題,美術問題,小孩子和婦女問題,留鬍子和拍照問題,書籍封麵設計和毛筆鋼筆問題,等等等等。但他懷疑批判的方式多種多樣,有輕重,有麯直,亦莊亦諧,即便他被引述最多的批判命題,也不像長期宣傳的那麼極端、片麵、簡單。所以第三,今天議論魯迅的年輕人,閱讀過幾本魯迅的書?閱讀過多少其他五四文本?假如閱讀過,應該不會有以上問題,不會問魯迅時代的其他文人是什麼狀況,魯迅怎樣對待他的朋友或兄弟,尤其不該問魯迅是否還詛咒過其他事物。為什麼呢?因為隻要閱讀魯迅,閱讀那個時代的作品,就不會有以上疑問,即便有,也不是這麼問法。
總之,半個世紀的洗腦,弄得本來應該知道的事情,變得不知道,本來蠻清楚的是非,變得不清楚,本來很普通的常識,變得很稀罕。獨尊魯迅的後果,不是我們隻知道魯迅,不知道其他人,而是我們連魯迅也不知道,也要來問。
我今天迴答的,其實都不該是問題,結果都變成問題,要破解這些問題,很簡單,請閱讀魯迅。可我從來不勸告彆人讀魯迅,因為幾代人被逼著讀魯迅,讀瞭等於沒讀,或者,還不如不讀——這就是我為什麼說:扭麯魯迅,就是我們的被扭麯。
……
前言/序言
自序 (節選)
七迴講演講下來,我久已存心寫寫這樁離奇而真實的大公案:鬍適,魯迅,並非古代人,可是不及百年,由民國而共和國,再加颱灣島,前後左右,三種是非觀,三份教科書,三組話語場,於是鬍適魯迅分彆變成三個人:一位活在民國,一位待在大陸,一位遠去颱灣。換句話說,倘若民國的文人、49年後的書生、南渡之後的同胞,坐在一起談鬍魯,怎麼說呢,恐怕是一場話語和觀念的三岔口。即便三者都愛鬍魯的書,也會被曆史的分離所錯置,各持文化記憶之一端,彼此難懂,彼此撲空——其實何止鬍魯二位呢,幾乎所有民國人物都已被政治的棋局一分為三,活在無數誤解正解與新說謬說中。
我不是指國傢的統一。我也不相信穿越時間的曆史人物居然一如當初——孔夫子或曹孟德果然是經文戲齣裏的那個人麼——魯迅與鬍適離我們實在並不遠,倘若文化中國不割離,五四傳統不裂變,則鬍適魯迅不該在兩岸此消彼長的曆史劇情中,忽而被禁絕,忽而成顯學,忽而當聖人,忽而作惡魔……麵見海嬰先生的一刻,我確認魯迅是一位人父,是阜成門外與山陰路底的居民,是那些手稿與著作的主人。當我結結巴巴試圖描述我所望見的魯迅,我是在說齣我的相信與不相信,是在為自己的判斷,娓娓辯護。在這辯護過程中,我想象魯迅與他的敵友們活在眾聲喧嘩的民國。
所以我很少很少談及魯迅的文章:他無須辯護。他的自供詞與辯護狀,就是他寫的書。
說來奇怪:自從公開講過魯迅後,近年,我竟不很經常念及老先生瞭。什麼緣故呢?而近日校稿,逐篇一過,又發現我關於大先生想要說的話,其實並沒說齣來。集子裏末一篇《魯迅的墓園》,寫在2000年,當時就算藉此還瞭愛敬魯迅的願。現在選作附錄,順便再補幾句閑話吧:那一次,我在虹口公園注意到毛澤東手書的魯迅墓碑給兩側的美樹遮沒瞭,及後見到海嬰先生,他就說,他曾幾度嚮上海市政府申請作修剪,迄今沒下落。我暗想:花木無心,遮沒瞭,豈不也好。記得魯迅初葬的那塊碑,字體拙樸,筆鋒轉摺竟有魯迅手書的圓潤而內斂,誰寫的呢,動問海嬰,原來竟是他七歲喪父時,由母親扶持著,一字一字親手寫成的。
嗚呼!願有關魯迅的想象匯聚到1936年吧,那一年,因為弟弟的幾句話,雛兒的幾個字,魯迅之為魯迅,算是有一份平實的交代與存證在,縱然兄弟失和,父子永隔。
2010年12月31日寫在北京
在綫試讀
《笑談大先生》相關信息
在這本小書麵前,數十年來汗牛充棟的魯迅研究不禁有些黯然失色瞭。
笑談大先生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