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成功”与“失败”的简单二元对立判断。我们习惯于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视为一个持续挣扎、外交上饱受屈辱的阶段,直到国民政府后期才有所转机。然而,如果这本书揭示的“修约史”才是真实的主旋律,那么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修约”条文的修改背后,究竟蕴含了多少中国知识分子和实干家的心血与智慧。他们进行的可能不是“彻底的胜利”,而是“局部的、渐进的、实实在在的”权益回收。这种对“过程”的强调,比单纯批判“结果”更为有建设性。它迫使我们跳出“耻辱史观”,去寻找历史进程中那些微小的、却足以改变轨迹的能动性瞬间。这对于我们评估任何一项复杂的国家重建工程,都有着深远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看着就让人忍不住好奇,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插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核心痛点——不平等条约。我一直以为,民国初年到北洋时期,中国的外交重心就是“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件事,所有的努力和牺牲似乎都围绕着这一个宏大叙事展开。但这本书的视角显然更深入,它暗示了在“废除”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目标背后,可能存在着一套更为复杂、更具技术性、也更少被公众关注的修约实践过程。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如何剖析这种“遮蔽”效应,究竟是什么样的具体的外交操作、国内的政治角力,甚至国际环境的微妙变化,使得这些在当时至关重要的“修约”细节,最终被“废除”这个更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口号所淹没。它不是在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在重构一个被简化了的叙事框架,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中国如何一步步重塑其主权形象,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确打捞,往往比宏大叙事更能揭示历史的真相。
评分我期待这本书能以扎实的档案工作为基础,还原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外交官们在处理具体的贸易税率、司法权让渡、租界管理权限等细节时的真实困境与策略部署。以往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外交的宏观走向,但真正的“国家能力”往往体现在对这些具体事务的微观管理上。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条约谈判中那些具体的“让步点”和“坚持线”,那么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理解,北洋政府的“体面”是如何在列强的压力下艰难地维持和构建起来的。这不只是一部关于外交史的书,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关于一个现代国家如何在国际体系的初始阶段,学习如何使用国际法和外交工具来定义和捍卫自身存在的教科书。这种对操作层面的深入挖掘,是任何宏大理论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提纲,我脑海中浮现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那是一群身处风暴中心的中国外交官,他们不是在高喊口号,而是在深夜的密室里,与各国代表进行着一场场精疲力尽的拉锯战。重点在于“北洋修约史”这五个字,它将我们从想象中那个积弱不振的晚清形象中猛然拉出,置于一个拥有初步现代国家体制,试图通过法律和谈判途径重建国际秩序的政府面前。我尤其想知道,北洋政府在修约过程中,究竟采取了哪些现代性的策略?是模仿西方的法律体系,还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打出“以夷制夷”的古老戏码?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外交实践,其复杂程度和内在逻辑,绝对不是教科书上寥寥数语可以概括的。它考验的是国家意志、法律专业性、以及对国际惯例的深刻理解,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早期现代化国家行为的绝佳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结构本身就极具张力,“被遮蔽”这个词暗示了一种蓄意的遗忘,或者至少是一种历史叙事上的选择性失明。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废除不平等条约”这样一个充满民族情感的口号,会如此高效地压倒那些繁琐、晦涩、充满法律术语的“修约”细节?难道是大众更需要一个清晰的敌人和明确的口号来凝聚民族精神?还是说,那些具体的修约成果在当时看来并不足以提振士气,无法满足民众对彻底摆脱屈辱的渴望?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这种“遮蔽”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政治需要。这种对历史叙事建构过程的批判性反思,往往是历史研究中最具穿透力的部分,它让我们看到历史是如何被讲述,而非仅仅是被发生的。
评分摆脱条约束缚,是近代中国外交主要目标之一,然而“修约”长期被“废约”遮蔽,否定修约历程与成果后,“废约史”显得贫瘠单调。本书以“修约”为中心,依据档案作实证研究,提出对“北洋修约史”的全面诠释;并将外交史实证研究与“革命外交”政治宣传对话,丰富国人对近代外交史的理解。<br> 本书之目的,不在作翻案文章,否定他人的历史记忆,践踏他人珍视的传统。过去革命宣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操,已在历史上留下光荣的印记;然而,过度单调、贫瘠的历史记忆,限制了迈向大国的想象空间。本书希冀能丰富国人对过去的理解,摆脱过时政治神话的束缚,大步迈入21世纪。 唐启华,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特聘教授,曾任政治大学历史系主任、台湾中国近代史学会理事长等职。专攻领域为近代中国外交史,著有《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中华民国外交史(初稿)》(部分章节)等专书,及论文数十篇。现致力于北洋外交研究,可谓该领域研究之佼佼者。不久,德国果然透过各种管道,主动提出要求,12月13日,张允恺电告颜使,德国认为中德间亟须解决三件事。18日,颜使电告外交部,云奉总长电令派员以非正式名义暂驻柏林,现接该员电称:德政府盼望我国者三事,一是请中国勿再收没德侨及公司财产。二是准德人自由在华贸易,勿留难来往中国护照,自由寄发邮物电信,并准发密电;以上各节,将来再定条件;商约未定前,德人听中国法律办理;三是拟请中国政府承认前天津副领事Siebert为非正式外交官,在北京代表德人事,由前德华银行之Eggeling同办。颜使认为:“按德政府并不表示订约意见,仅提出要求,殊与我派员驻德意旨背驰;应提出阁议,决定抵制条件,电示,以凭转达德政府”。
评分中国近现代史充满着太多的风云诡谲,生在当下的我们多年来又被刻意地蒙蔽在历史的真相背后。
评分书不错,纸质印刷都可以,满意
评分促销的时候买的 感觉内容很新颖 以前没关注过这方面的问题
评分作者是台湾学者,但作为国民党的延续地来做研究同样是需要客观的历史观才可以,大陆同样有很多研究的人,1986年的《近代史研究》登出习五一的《论废止中比不平等条约——兼评北洋政府的修约外交》,很细致地说北洋政府对比利时的修约,指出:“为了解除这些绳索,中国人民无师自通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废除中比条约和修约外交正是这一特定历史潮流的产物。主持修约外交的顾维钧等人不赞成反对帝国主义,不赞成以革命手段废除不平等条约,因而无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外交的孱弱地位。从这一点看,他们与国民革命倡导的废约运动有区别。但是,他们的修约活动毕竟曲折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愿望。在北洋政府残破不堪的困境下,他们费尽心机,折冲樽俎,努力从列强手中收回失去的民族权益。应该承认,这是爱国主义的行为,需要给予足够的评价。”和唐先生一样,站在客观的历史上看问题,其实也是秉承一个“修史”传统规律。
评分正版图书,质量很好价格合理
评分以前只是模糊的了解了一些,现在能深入研究一下!!!
评分一个孱弱的民族,做着无奈的反抗在那个时代,内外交困的北洋政府在历史的深处似乎闪着那一丝光明,修约算其一种吧。
评分书很不错的,快递很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