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及热处理

金属学及热处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秀英,刘春忠 编
图书标签:
  • 金属学
  • 热处理
  • 材料科学
  • 金属材料
  • 材料工程
  • 机械工程
  • 冶金
  • 金属加工
  • 热力学
  • 相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132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5060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字数: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金属学及热处理》包括金属学、热处理及工程材料三部分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金属及合金的基本结构与性能、金属的凝固、相图、塑性变形、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常用的工程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新材料)等。作为应用型本科教材,《金属学及热处理》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避免过多的数学推导,便于教师和学生阅读。
《金属学及热处理》可作为材料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主要对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及材料加工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也可供非材料类专业(机械类、化工类)学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与结构
1.1 金属材料的性能
1.1.1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1.1.2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1.1.3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1.1.4 金属材料的经济性能
1.2 金属的晶体结构
1.2.1 金属
1.2.2 晶体结构
1.2.3 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1.3 合金的相结构
1.3.1 固溶体
1,3.2 金属化合物
本章小结

第2章 纯金属的结晶
2.1 金属结晶的现象
2.1.1 金属结晶的宏观现象
2.1.2 金属结晶的微观现象
2.2 金属结晶的条件
2.2.1 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2.2.2 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
2.3 金属结晶的过程
2.3.1 晶核的形成方式
2.3.2 晶体的长大方式
2.4 晶粒大小的控制
2.5 金属铸锭的组织与缺陷
2.5.1 铸锭的组织
2.5.2 铸锭的缺陷
2.5.3 钢中的杂质元素
本章小结

第3章 合金的结晶
3.1 固态合金中的相与组织
3.2 二元合金相图的建立
3.2.1 二元相图的表示方法
3.2.2 二元合金相图的测定方法
3.2.3 杠杆定律
3.3 几种典型的二元合金相图
3.3.1 二元匀晶相图
3.3.2 二元共晶相图
3.3.3 二元包晶相图
3.3.4 二元共析相图
3.3.5 组元间形成稳定化合物的相图
3.4 相图与合金性能的关系
3.5 三元合金相图简介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碳合金
4.1 铁碳合金的组元
4.2 相图分析
4.2.1 相图中的基本相
4.2.2 相图中的点、线、区
4.2.3 包晶转变
4.2.4 共晶转变
4.2.5 共析转变
4.3 典型铁碳合金平衡结晶过程及组织
4.3.1 工业纯铁
4.3.2 共析钢
4.3.3 亚共析钢
4.3.4 过共析钢
4.3.5 共晶白口铸铁
4.3.6 亚共晶白口铸铁
4.3.7 过共晶白口铸铁
4.4 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
4.4.1 含碳量对平衡组织的影响
4.4.2 含碳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4.3含碳量对工艺性能的影响
4.5 相图的应用
4.6 应用相图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回复和再结晶
5.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5.1.1 滑移
5.1.2 孪生
5.2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5.3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4 回复和再结晶
5.4.1 回复
5.4.2 再结晶
5.4.3 晶粒长大
5.5 金属材料的热塑性变形
5.5.1 热加工与冷加工的区别
5.5.2 热加工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6 金属的断裂
5.6.1 断裂的基本形式
5.6.2 影响断裂的基本因素
本章小结

第6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
6.1 热处理概述
6.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6.2.1 奥氏体转变温度与相图的关系
6.2.2 奥氏体的形成
6.2.3 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
6.2.4.奥氏体的晶粒度及控制因素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6.3.1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图
6.3.2 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图
6.3.3 过冷奥氏体转变图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7章 钢的热处理工艺
7.1 钢的热处理工艺分类
7.2 钢的普通热处理
7.2.1 退火与正火
7.2.2 退火与正火的选择
7.2.3 淬火和回火
7.3 钢的表面热处理
7.3.1 感应加热表面热处理
7.3.2 火焰加热表面热处理
7.4 钢的化学热处理
7.4.1 渗碳
7.4.2 渗氮
7.4.3 碳氮共渗
7.5 钢的热处理新技术
7.5.1 可控气氛热处理
7.5.2 真空热处理
7.5.3 离子渗扩热处理
7.5.4 形变热处理
7.5.5 表面技术
本章小结

第8章 金属材料
8.1 工业用钢
8.1.1 钢的分类和编号
8.1.2 工业用钢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8.1.3 碳素钢
8.1.4 合金结构钢
8.1.5 合金工具钢
8.1.6 特殊性能钢
8.2 铸铁
8.2.1 铸铁的特点和分类
8.2.2 铸铁的石墨化
8.2.3 常用铸铁
8.3 有色金属及合金
8.3.1 铝及铝合金
8.3.2 铜及铜合金
8.3.3 镁及镁合金
8.3.4 钛及钛合金
8.3.5 滑动轴承合金
本章小结

第9章 非金属材料
9.1 高分子材料
9.1.1 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知识
9.1.2 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特点
9.1.3 常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
9.1.4 合成橡胶
9.1.5 粘合剂
9.2 陶瓷材料
9.2.1 陶瓷的制作工艺
9.2.2 陶瓷的组织结构
9.2.3 陶瓷的性能
9.2.4 常用陶瓷材料的分类及其应用
本章小结

第10章 新型材料
10.1 新型材料的分类
10.2 功能材料
10.2.1 形状记忆合金
10.2.2 超导材料
10.2.3 储氢材料
10.2.4 智能材料
10.2.5 梯度功能材料
10.3 复合材料
10.3.1 复合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
10.3.2 复合材料中各组元的作用
10.3.3 复合材料的性能特征
10.3.4 -复合材料的复合机制
10.3.5 复合材料的应用
10.4 纳米材料
10.4.1 纳米材料的分类
10.4.2 纳米材料的特性
10.4.3 纳米材料的应用
10.4.4 纳米材料的制备
本章小结

第11章 工程用金属材料的选用
11.1 机械零件的失效与分析
11.2 工程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
11.3 轴、齿轮等工件的选材及工艺路线分析
11.3.1 轴类零件
11.3.2 齿轮类零件
11.4 箱体类零件分析
11.4.1 常用箱体类零件及选材
11.4.2 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
11.4.3 化工设备用材
11.5 工程材料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加热温度越高,奥氏体形成速度就越快,转变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这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温度越高则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自由能差越大,转变的推动力越大;另一方面,温度越高则原子扩散越快,因而碳的重新分布与铁的晶格重组就越快,所以,使奥氏体的形核、长大,残余渗碳体的溶解及奥氏体的均匀化都进行得越快。可见,同一个奥氏体化状态,既可通过较低温度较长时间的加热得到,也可由较高温度较短时间的加热得到。因此,在制订加热工艺时,应全面考虑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2.加热速度的影响
加热速度对奥氏体化过程也有重要影响,对于共析钢来说,加热速度越快,珠光体的过热度越大,相变驱动力越大,转变的开始温度就越高。研究表明,随着形成温度的升高,形核率的增长速率高于长大速率。如对于Fe-C合金,当奥氏体转变温度从740℃升到800℃时,形核率增加270倍,而长大速率增长80倍。因此,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形成温度越高,起始晶粒越细小。
3.原始组织的影响
在化学成分相同的情况下,原始组织中碳化物分散度越大,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就越多,奥氏体的形核率就越大;原始珠光体越细,其层片间距越小,则相界面越多,越有利于形核;同时,由于珠光体层片间距小,则碳原子的扩散距离小,扩散速度加快,使得奥氏体形成速度加快。因此,钢的原始组织越细,奥氏体的形成速度越快。
4.化学成分的影响
钢中含碳量增加,则奥氏体的形成速度加快。这是因为随着含碳量增加,渗碳体的数量相应地增加,铁素体和渗碳体相界面的面积增加,因此增加了奥氏体形核的部位,增大了奥氏体的形核率。同时,碳化物数量增加使碳的扩散距离减小,碳和铁原子的扩散系数增大,从而加快了奥氏体的长大速度。钢中加入合金元素并不改变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基本过程,但能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一般都使之减慢,原因如下:
1)合金元素会改变钢的平衡临界点。镍、锰、铜等都使临界点降低,而铬、钨、钒、硅等则使之升高。因此,在同一温度奥氏体化时,与碳素钢相比合金元素改变了过热度,因而也就改变了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自由能差,这对于奥氏体的形核与长大都有重要影响。
2)合金元素在珠光体中的分布不均匀。铬、钼、钨、钒、钛等能形成碳化物的元素,主要存在于共析碳化物中,镍、硅、铝等不形成碳化物的元素,主要存在于共析铁素体中。因此,合金钢奥氏体化时,除了必须进行碳的扩散使之重新分布外,还必须进行合金元素的扩散使之重新分布。合金元素的扩散速度比碳原子要慢得多,所以合金钢奥氏体的均匀化要缓慢得多。
……

前言/序言

  “金属学及热处理”是高等院校材料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书从材料的性能应用角度出发,以材料的结构决定材料的性能为主线,阐述各种材料的共性基础知识;从材料的组织结构出发,介绍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同时介绍了金属热处理的原理与工艺、常用工程材料及选材、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本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了大量最新的材料应用实例,有利于读者融会贯通,各部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选用。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建议讲授理论部分的课时为60~90学时左右。
  本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第1-5章)为金属学部分,阐述了金属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该课程的基础,对金属材料的生产、应用及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该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选取上以够用为度;第二部分(第6-7章)为热处理原理与工艺部分,着重阐述了钢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组织转变规律及钢的热处理工艺的运用;第三部分(第8-11章)为工程材料部分,介绍了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新材料等方面的知识,阐述了机械零件的失效与选材知识以及工程材料在汽车、机床、仪器仪表、化工设备等领域的应用情况。本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避免过多的数学推导,便于教师和学生阅读。
锈蚀的秘密:金属的演变与新生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金属微观结构、热处理工艺或是合金成分的专业著作。相反,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深入探寻金属在自然界中的演变过程,以及人类如何与之互动,赋予其新的生命。 我们将在地球深处,探寻矿石最初的形态,了解地质变迁如何塑造了这些埋藏在地下的宝藏。从富含铁元素的赤铁矿,到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黄铜矿,本书将为你揭示每一种金属最初孕育的古老故事。我们将跟随古老的河流,见证它们如何冲刷、搬运,将矿脉中的金属颗粒带往远方,形成独特的沉积岩层,成为人类早期发现和利用金属的天然宝库。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黎明。在火的发现之前,金属只是静静地躺在泥土中,鲜为人知。然而,当先民们偶然发现,某些石头在火焰的灼烧下会“融化”并流淌出闪亮的液滴时,一个全新的时代便悄然开启。本书将生动描绘出早期人类是如何通过简单的敲打、烧炼,从原始的矿石中提取出纯净的金属,并将其塑造成最初的工具和装饰品。我们会想象那些钻木取火的场景,那些在简陋熔炉旁忙碌的身影,他们对金属的每一次成功提炼,都凝聚着对自然无尽的探索和智慧的闪光。 我们还将探讨金属在历史长河中的关键作用。从青铜时代辉煌的器物,到铁器时代翻天覆地的生产力变革,金属的每一次突破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结构、战争模式乃至文化发展。我们将重温那些用青铜铸就的精美礼器,感受它们所承载的礼仪与权力;我们会惊叹于铁器时代农具的普及,理解它如何为人类文明的腾飞奠定了物质基础。本书将通过丰富的历史故事和考古发现,展现金属作为文明基石的伟大力量。 本书的另一重要篇章,将聚焦于金属与人类艺术和情感的交织。金属的光泽、质感和延展性,赋予了艺术家无穷的创作灵感。我们将欣赏那些用金银打造的华丽珠宝,它们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匠人精湛技艺和时代审美的结晶。我们会探索那些宏伟的青铜雕塑,感受金属所传递的力量与庄严。本书还将深入挖掘金属在不同文化中象征意义的变化,例如,为什么在许多文化中,黄金代表着永恒和神圣,而铁则与战争和力量紧密相连。 此外,我们将反思金属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从家家户户的炊具,到穿梭于城市间的汽车,再到我们手中闪烁的电子产品,金属无处不在。然而,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这些金属的来源,它们的生命周期,以及它们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本书将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人类对金属资源的消耗,探讨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并鼓励读者思考如何以更负责任的态度与金属共处。 本书不会深入探讨金属的晶体结构、相变温度或是应力应变曲线。它关注的是金属的“性格”,是它们在地质演变中的“际遇”,是人类与它们“相遇”并“相知”的故事。它旨在激发读者对金属的兴趣,从一种全新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物质。让我们一同开启这场关于金属的奇妙旅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坚硬外壳之下的,流淌着古老秘密与现代智慧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金属材料的“内在美”着迷,尤其是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组织变化,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科学的魅力。这本《金属学及热处理》可以说满足了我对金属微观世界的强烈好奇心。书中对于金属晶体结构、点缺陷、线缺陷(位错)、面缺陷(晶界)的讲解,非常细致入微,并且配以大量的晶体学图示,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原子是如何排列的,以及缺陷的存在是如何影响金属的性质。我尤其喜欢关于“位错”的章节,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位错运动形象地描绘出来,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金属的塑性变形是如何发生的。而关于金属的“相变”理论,更是让我如获至宝。书中详细讲解了不同相变过程的机理,例如奥氏体向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的转变,以及这些相变如何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作者还对各种“相图”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尤其是铁碳相图,让我明白了钢的各种显微组织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我曾经对一些金属样品进行过显微观察,但如果没有这本书的理论指导,我很难理解看到的微观形貌的含义。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翻译官,将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变得清晰而易懂。

评分

我是一名业余的金属爱好者,尤其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物件,比如金属工艺品、简单的工具等。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希望能提升自己在金属加工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做得更好。这本书的体系非常完整,从金属的宏观性质讲到微观结构,再到热处理工艺,几乎涵盖了我需要的所有基础知识。我最看重的是它关于金属相变的内容。作者在讲解各种热处理工艺时,都非常细致地阐述了其背后的相变原理。例如,在讲到淬火时,书中详细解释了奥氏体在快速冷却过程中如何转变为马氏体,以及马氏体组织为什么具有高硬度。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碳含量”对钢性能影响的分析。通过对比不同碳含量的钢材,我才明白为什么有些钢材适合做刀刃,有些则适合做弹簧。而且,作者在解释这些原理时,会非常注重实际应用,比如提到某种热处理工艺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磨性,或者某种合金能够抵抗高温氧化。这些信息对我进行材料选择和工艺制定非常有价值。书中的图示非常清晰,尤其是那些描述金属内部组织变化的微观照片,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金属结构。我曾经尝试过对一些废旧金属进行热处理,但效果总是时好时坏。看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之前很多操作都是盲目的。现在,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每一步操作的目的,以及它对金属内部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试错者”变成了一个“理解者”,对于我的业余爱好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提升。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金属这种物质都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或许是因为我小时候对玩具汽车、模型飞机的迷恋,那些坚固、冰凉的触感,总能给我一种可靠和强大的感觉。这本《金属学及热处理》在我眼中,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认识金属内部奥秘的大门。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关注的是它在基础理论部分的阐述。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从原子结构、晶体结构入手,循序渐进地解释了金属为何具有特殊的性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位错”这一概念的讲解,以前总觉得金属的塑性变形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现象,现在通过位错理论,我才了解到原来是原子层面的运动在起作用。书中配以大量精美的晶体结构图和示意图,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不同金属元素的故事,比如镍为何如此重要,钴在合金中的作用,以及稀土元素如何改变材料的命运。这些“软性”的知识点,让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金属科学的丰富性和历史的厚重感。而关于金属的相图,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从未想过,通过一张图,竟然可以如此清晰地了解不同成分和温度下,金属会形成怎样的组织,以及这些组织又会如何影响材料的性能。书中对铁碳相图的详细解读,让我对钢的各种性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后续学习其他合金相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这本书不仅教授了我金属的“硬”知识,更让我体会到了材料科学的“软”魅力,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金属学和热处理这类专业书籍会比较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却出乎意料地生动和有趣。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讲解那些看似复杂的金属学和热处理知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金属家族”的介绍,作者将不同的金属元素比作一个个独特的“个体”,讲述它们的故事,比如铁的“百变身手”,铜的“卓越贡献”,铝的“轻盈之旅”。这种拟人化的叙述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元素介绍变得鲜活起来。而且,书中对各种合金的性能特点的阐述,也并非是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例如,不锈钢是如何抵御腐蚀的,钛合金又是如何在高温下保持强度的。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热处理工艺的讲解,也充满了生活气息。作者将各种热处理工艺比作“金属的‘调味’艺术”,例如,淬火就像是给金属“快速冷冻”,而回火则像是给金属“慢火细炖”。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对抽象的热处理过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金属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也让我对这个充满奇妙的金属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金属材料学和热处理是我们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我求学期间,手头也陆陆续续看过几本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但《金属学及热处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首先,它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非常出色。书中对金属的晶体结构、缺陷、相变、强化机制等基本概念的阐述,清晰而深入,逻辑性极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固溶强化”、“晶界强化”等概念的详细解读,它们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合金比纯金属更坚固,还为我们设计高性能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这本书在热处理工艺的讲解上,更是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水平。它不仅仅列举了各种工艺方法,更深入地剖析了每种工艺背后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例如,关于退火的各种类型——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书中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解释,以及它们各自的应用场景。作者还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工艺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雕塑”作用,让我对“热处理”这一工艺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加热冷却,而是对金属生命进行一次精密的“塑形”。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汽车零部件的热处理、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应用,都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金属学和热处理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探索金属世界的道路上,给予了我无尽的智慧和指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实在感,金属的色泽、硬朗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当初买这本书,其实是抱着一种“先了解一下,看看有没有兴趣”的心态。毕竟,材料科学这个领域听起来就比较宏大和复杂,我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基础去理解。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又不失趣味的写作风格深深吸引了。开篇并没有直接进入枯燥的专业术语,而是从金属的起源、人类历史上对金属的早期认知开始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将我引入这个精彩的世界。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古代冶金术的章节,那些关于青铜器、铁器时代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金属材料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早期冶炼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先民们如何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总结,掌握了将矿石转化为实用金属的技艺。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书中对不同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介绍,也并非简单的罗列数据,而是结合了实际应用场景,比如为什么有些金属适合做刀具,有些适合做建筑材料,还有些则因为其独特的导电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子领域。这些细致入微的讲解,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之前一直以为金属热处理就是简单的加热和冷却,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详细阐述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各种热处理工艺的原理、过程和目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金属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读完这部分,我才明白,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一些看似普通的金属制品,背后都蕴含着如此精密的科学技术。例如,一把锋利的刀具,其优异的性能离不开精湛的热处理工艺。书中还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解释了不同热处理方法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热处理来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这些内容对我从事的工程设计工作非常有启发,让我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选择和应用金属材料。

评分

从这本书的书名,我一开始以为它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专业书籍,但读完之后,我完全被它所展现的金属世界的魅力所折服。这本书的优点之一在于它的“应用导向性”。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应用,来阐述金属学和热处理的原理。例如,在讲解不同热处理工艺时,书中都举出了相应的实际应用案例,比如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的热处理、航空航天材料的热处理等。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金属学和热处理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意识到,这些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我还特别欣赏书中对“失效分析”的初步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已经让我了解到,很多材料的失效并非偶然,而是由其内在的缺陷或者不合理的设计造成的。通过了解金属的失效机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材料选择和工艺设计,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故。这本书让我明白,金属材料学和热处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深刻理解材料的内在规律,并将其巧妙地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才能创造出更多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产品。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金属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关于金属“进化史”的史诗。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金属从原始的矿石,经过漫长的冶炼和精炼,最终演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各种材料的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合金”形成的部分。作者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将不同的金属熔合在一起,能够获得比单一金属更优异的性能。比如,加入碳可以大大提高钢的硬度,而加入铬则可以使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这些例子都非常生动,让我看到了金属的“协同效应”。而且,书中对各种常见合金的介绍,比如黄铜、青铜、铝合金等,都非常有条理,不仅介绍了它们的成分和性能,还追溯了它们在历史上的应用,让我对这些材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关于热处理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热处理工艺如何通过改变金属的微观组织来提升其性能,例如,通过淬火可以获得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通过回火则可以提高材料的韧性。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这本书让我明白,金属并非只是冰冷的物质,它们也拥有“生命”,可以通过人类的智慧和技术,不断地“进化”,以适应各种严苛的工况。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逻辑性,从金属的基础知识讲到应用,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跟随作者的思路。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金属的“强化机制”时所采用的方法。作者并没有仅仅是罗列出固溶强化、沉淀强化、晶界强化等名词,而是通过对不同强化机制的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提高金属的强度。比如,在讲解“沉淀强化”时,书中就详细阐述了第二相粒子是如何阻碍位错运动的,并且通过大量的示意图,将这个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这让我对材料的“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来获得理想的性能。而关于热处理工艺的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淬火”和“回火”的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详细介绍了不同淬火介质对淬火效果的影响,以及回火过程中不同温度对材料性能的改变。我还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相图”的介绍。虽然相图看起来有些复杂,但作者的讲解非常到位,通过对铁碳相图的详细分析,我才明白为什么不同成分的钢材具有如此差异化的性能。这本书让我明白,金属材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定制”,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评分

我一直对材料科学,尤其是金属材料这一领域非常感兴趣,但苦于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学习途径。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这本《金属学及热处理》,它的出现,可以说是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它并没有一开始就堆砌大量的公式和晦涩的术语,而是从金属的“基本”出发,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关于金属的“强度”和“韧性”这两个概念,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际的例子,让我们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断裂力学”的初步介绍,虽然只是点到为止,但已经让我对材料的失效机制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于理解为什么有些材料容易断裂,有些则不易断裂非常有帮助。而关于热处理的部分,则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以一种“庖丁解牛”般的精细,将各种热处理工艺进行了拆解和分析。例如,在讲解“回火”时,书中不仅仅列出了不同温度下的回火组织,还详细分析了不同回火温度下,材料硬度、韧性、强度等性能的变化趋势。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热处理”不再感到神秘,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被理解和掌握的科学。读完这本书,我对金属材料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未来在材料科学领域深入发展的决心。

评分

挺好!

评分

还不错的书,还在研究中

评分

在金属学和热处理教材中,此书堪称经典之作,理论结合大量例证,很实用

评分

还不错,刚好能用上。

评分

这本书很不错,讲的细致

评分

不错 讲的详细 初学者学学不错

评分

东西不错,快递给力,

评分

还不错的书,还在研究中

评分

教材符合刚机械设计的学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