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口述史研究—以河北传统造纸和造船为例 | ||
| 定价 | 79.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3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李涛,高红雨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196 | |
| 字数 | 280 | |
| ISBN编码 | 9787030465955 | |
| 内容简介 | |
| 1977年,英国科学史家戴维·埃奇发表《变化中的天文学:英国射电天文学的兴起》一书,大量引用了科学家的口述史料,充分肯定了口述史料在科学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1988年,美国著名科技史家查理·韦纳教授在《美国历史杂志》上发表了《口述科学史:原子弹的蘑菇云》的论文,阐述了口述科学史潜藏的巨大价值。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口述史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中国口述科技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书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中国口述科技史为研究对象,阐述中国口述科技史兴起的口述史背景,探讨口述历史方法在科学史研究中的运用,追溯中国口述科技史的传统,梳理中国口述科技史兴起与发展的线索,提炼中国口述科技史的研究方法,阐述中国口述科技史的伦理法律问题,讨论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科技史研究传播问题。 |
| 作者简介 | |
| 李涛,男,1978年生,河南省罗山县人。博士。现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科学》(科学出版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两项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高红雨,男,1979年生,河南省鹿邑县人。硕士。现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近十篇。 |
| 目录 | |
| 绪论中国的口述史传统 xx章中国科技口述史30多年来的发展评述 一、我国科学口述史研究的发韧 二、口述史与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二、科技口述史料价值的发掘 四、我国科学口述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第二章口述史的工作方法 一、访谈准备 二、执行访谈 三、结束访谈 第三章保定富昌屯传统造纸口述史 一、访谈录之 二、访谈录之二 第四章肃宁桥城铺传统造纸口述史 一、访谈录之 二、访谈录之二 三、访谈录之三 四、访谈录之四 五、访谈录之五 六、桥城铺手工麻纸的制作技艺 七、桥城铺抄纸竹帘的制作技艺 第五章安新马家寨传统造船口述史 一、访谈录之 二、访谈录之二 三、马家寨传统造船之类别 四、马家寨传统造船之结构 五、马家寨传统造船之选材 六、马家寨传统造船之工具 七、马家寨传统造船之铁活 八、马家寨传统造船之工艺 参考文献 后记 |
评价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厚重而古朴的质感,仿佛能嗅到纸张与古老技艺的气息。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遗忘的技艺。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内心就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去了解。河北,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在造纸和造船这两个领域,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与传奇?书名中的“口述史”三个字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我将不仅仅是阅读冰冷的史料,而是能够通过鲜活的口述,仿佛置身于工匠们忙碌的身影之中,聆听他们讲述技艺的传承、时代的变迁,甚至是那些不为人知的甘苦。想象一下,一位饱经风霜的造纸老艺人,娓娓道来他如何从孩童时期跟随父辈学习抄纸的每一个细节,如何应对原料的短缺,如何创新改进工艺;又或者一位饱经风浪的造船师傅,用粗犷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讲述当年如何劈山砍木,如何将一艘艘木船送下水,又如何在时代浪潮中,面对钢铁巨轮的冲击,感受着传统技艺的没落与坚守。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历史叙述,无疑比枯燥的文献记载更能打动人心,更能让我们理解一项技艺背后蕴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感受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温度。
评分评价三: 最近,我沉迷于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复兴的讨论,也看到不少学者在努力挖掘和记录那些即将失传的技艺。《中国科技口述史研究—以河北传统造纸和造船为例》这个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对“口述史”这种研究方法特别感兴趣,因为它打破了以往学术研究中那种相对疏离的视角,而是试图以一种更贴近“人”的方式去呈现历史。试想一下,那些在造纸坊里日夜劳作的匠人,他们手中沾满纸浆,眼神中闪烁着对技艺的专注;又或是那些在船坞里挥洒汗水的船工,他们用坚实的双手,将一块块木头变成承载希望的舟楫。这本书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验、他们的忧虑与欣慰,都凝聚成文字,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我特别想知道,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河北的传统造纸和造船业是如何应对的?有没有成功转型的案例?有没有那些依旧坚守在传统技艺一线的老匠人,他们是如何看待现代科技的?这本书能否为我们理解传统技艺的生命力,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示?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温暖人心的故事,也能引发一些深刻的思考。
评分评价二: 作为一个对工业史和技术发展史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连接古老东方智慧与现代科技演进的桥梁。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中国科技口述史研究—以河北传统造纸和造船为例》,光是这个标题就充满了研究的深度和地域的聚焦。我很好奇,河北的传统造纸业,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工艺和产品?它又在哪些重要的历史节点扮演了角色?例如,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在不同地域的传播与演变,必然会展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印记。同样,造船业,作为古代中国重要的海洋文明和经济命脉,河北作为内陆省份,其造船传统又有着怎样的特殊性?是服务于内河航运,还是曾经有过辉煌的海洋航行历史?“口述史”的研究方法,意味着本书将深入到一线,挖掘那些被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实践经验和口头传承的知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研究,通过对具体人物、具体事件的深入剖析,勾勒出河北传统造纸和造船业的演变轨迹,揭示其技术特征、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转型。这不仅仅是对技艺本身的探索,更是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致敬。
评分评价四: 作为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总喜欢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发展。《中国科技口述史研究—以河北传统造纸和造船为例》,这个题目看似聚焦于具体的技艺,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无疑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脉络以及区域经济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造纸术和造船术,这两项重要的技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河北,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省份,其在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必然与中原文明的交流、与国家经济政策的导向,以及与其他区域的互动息息相关。我很好奇,本书是否会探讨河北的造纸业,在宋元明清时期,如何满足中央政府的需求,如何与其他地区的造纸中心形成差异?又或者,河北的造船业,是否曾有过服务于漕运、军运,甚至是对外贸易的辉煌时期?“口述史”的研究方式,让我联想到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视的民间智慧和基层经验,这些往往是理解技术发展背后真实驱动力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这些鲜活的口述,展现出河北地区在科技发展上的独特贡献,以及这些传统技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兴衰起伏,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宝贵的一手资料。
评分评价五: 我一直认为,一项技术,尤其是传统技艺,不仅仅是物质的产物,更是精神和文化的载体。《中国科技口述史研究—以河北传统造纸和造船为例》,这个书名让我感受到一种对“人”的关注,对“活”的历史的尊重。造纸,从一堆纤维到一张张承载文字的纸,这个过程凝结了多少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造船,从一棵棵树木到一艘艘能在水上驰骋的巨舟,这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海洋的探索?“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就像是为这些古老的技艺注入了生命。它让我想到,那些在纸坊里敲打、晾晒的双手,那些在船厂里锯木、打磨的汉子,他们的人生故事、他们的技艺秘诀、他们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与传承,都被记录了下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感受那些鲜活的口述中所蕴含的朴素的智慧和坚韧的精神。这本书能否揭示出河北传统造纸和造船技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哪些地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以及经济需求的影响?那些在口述中反复出现的特定词汇、特定动作,是否隐藏着我们尚未理解的科学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不仅仅看到技艺的“术”,更能感受到技艺背后的“道”与“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