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沈映君 主编 定 价:129 出 版 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2月01日 页 数:1021 装 帧:精装 ISBN:9787117137577 ●上篇
●第1章 导论
●一、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任务
●二、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三、中药药理学的学科地位
●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2章 中药药效学
●一、中药药效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特点
●二、中药的四气与中药药效学
●三、中药的五味与中药药效学
●四、中药的归经与中药药效学
●五、中药的升降浮沉与中药药效学
●第3章 中药药动学研究
●一、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及其经时变化
●二、有效成分不明或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
●三、中药药物动力学新学说新方法
●四、中药生物有效性
●五、中药药动学今后研究的建议
●第4章 中药毒理学
●一、中医学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药药理学(第2版)》为中医药学不错丛书(第2版)之一,是由10多所中医院校、科研机构专家编写而成。《中药药理学(第2版)》靠前版自2000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但10年过去,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成果、新的进展极待补充,故对该书进行修订。
沈映君主编的这本《中药药理学(第2版)》在保持靠前版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了近十年靠前外中医药理学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成果。
《中药药理学(第2版)》分上、下两篇共24章,其中上篇6章,下篇18章。上篇重点阐述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中药毒理学的现代研究成果,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及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等。下篇按中药功效分类,重点介绍单味药161个,方剂66首。每味方药皆从【功效与药理】、【主治】、【现代应用】、【毒理研究】、【不良等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担着新的历史任务,祖国医药学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信赖,它将会长期存在并发展下去,这是历史的必然。过去我们已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为了在过去的基础上做出更多的成就,我们认为,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中药的传统功效,更重要地是在于揭示中药产生功效的机制,前者只是对传统中药功效的验证、认同或继承,后者则是运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阐释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道理,这是中医药学发展,也是中药药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加强中药复方药理和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相结合的研究
中医治病以复方为主,中药复方(方剂)来等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担着新的历史任务,祖国医药学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信赖,它将会长期存在并发展下去,这是历史的必然。过去我们已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为了在过去的基础上做出更多的成就,我们认为,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中药的传统功效,更重要地是在于揭示中药产生功效的机制,前者只是对传统中药功效的验证、认同或继承,后者则是运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阐释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道理,这是中医药学发展,也是中药药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加强中药复方药理和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相结合的研究
中医治病以复方为主,中药复方(方剂)来等
《中华本草》是中国古代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现代版本,是在1980年代由国家科委牵头,组织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历时数年编纂完成的一部系统、完整的现代中药学典籍。它不仅继承了《本草纲目》的宏伟思想和丰富内容,更融入了现代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中医药现代化、规范化、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中华本草》的编纂缘起与目标 在中国传统医药体系中,本草学是核心的基础学科。《本草纲目》作为李时珍集其大成的巨著,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本草学著作在某些方面已显陈旧,难以满足现代医学对药物研究的严谨要求。因此,为了系统整理、发掘和传承宝贵的中医药资源,并将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促进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国家启动了《中华本草》的编纂工程。其主要目标在于: 系统性与完整性: 汇集中国历代本草文献的精华,纳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和整理的常用中药,力求涵盖尽可能多的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其炮制品。 科学性与规范性: 采用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和命名体系,对每味药材进行详细的性状描述、药理活性、临床应用、毒副作用等方面的科学阐述,并提供规范的鉴定方法。 传承与创新: 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药理学、毒理学、化学成分、药效评价等研究方法,为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普及与应用: 旨在为中医药的临床实践、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提供权威、可靠的参考资料,同时兼顾普通民众的健康需求。 《中华本草》的结构与内容 《中华本草》共分为正文、附录等多个部分,其正文部分则以药材为基本单位,系统地介绍了每一味中药。其编排体例遵循“神农本草经”的传统,但又在细节上进行了大量的更新和拓展。 1. 药材的收录范围: 《中华本草》收录的药材种类繁多,据统计,共约一万余种。这些药材涵盖了: 植物类: 这是中药材的主体,包括各种草本、木本、藤本、蕨类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皮等入药部位。例如,人参、当归、枸杞、黄连、板蓝根、金银花等耳熟能详的常用药材,以及大量不为人熟知的珍稀或地方性药材。 动物类: 包括各种动物的整体、器官、分泌物、排泄物等,如鹿茸、麝香、阿胶、蛇蜕、蝉蜕、水蛭等。 矿物类: 包括一些天然矿石、盐类等,如朱砂、雄黄、石膏、自然铜等。 炮制品: 指经过炮制(如炒、炙、蒸、煮、发酵、提取等)而成的药材,这是中药治病的重要特色之一。例如,炒麦芽、炙甘草、酒当归、醋延胡索等。 药用真菌、藻类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特殊的生物类药材也被纳入。 2. 每味药材的详细条目: 对于每一味药材,《中华本草》都力求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述,通常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名称: 规范的法定名称,包括正名、别名、拉丁名(学名)、英文名等,便于国际交流和识别。 来源: 详细介绍该药材的植物、动物或矿物来源,包括其科属、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产地分布等,有助于鉴别真伪和了解药材的天然属性。 采收与加工: 讲述该药材的最佳采收季节、方法以及常用的加工炮制工艺,这对于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疗效至关重要。 性状: 对药材的真实形态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显微特征等,是药材鉴定最直接的依据。 药性与功效: 这是中医药的核心内容,根据中医药理论,阐述该药材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经(入哪些脏腑经络),以及由此产生的具体功效,如解表、清热、补虚、活血、化痰等。 主治: 列举该药材在中医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的病症,如感冒、发热、咳嗽、泄泻、失眠、跌打损伤等。 用法与用量: 提供临床上常用的煎服方法、剂量范围以及外用时的注意事项。 药理作用: 这是《中华本草》区别于传统本草的重要革新之处。它引入了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该药材的有效成分、药理机制,如抗菌、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降压、降糖、抗肿瘤等作用,以及相应的现代医学解释。 化学成分: 尽可能地列出该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皂苷、多糖、挥发油等,为理解药理作用提供分子基础。 炮制与临床应用: 详细介绍不同炮制方法的目的、原理及其对药效的影响,并结合临床实际,给出具体的方剂配伍建议或复方应用。 毒性与不良反应: 详细阐述该药材的毒性反应、不良反应、禁忌症以及中毒的救治方法,是保证用药安全的关键。 研究进展: 梳理该药材在现代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发现和进展,包括药效评价、新药开发、作用机制探索等方面。 附方: 收集并介绍了一些以该药材为主的经典验方、效方,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选择。 3. 索引与检索: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中华本草》提供了多种检索方式,如按拼音、笔画、药材功效、拉丁名等排序的索引,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 《中华本草》的价值与意义 《中华本草》的编纂和出版,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系统梳理与规范化: 它将中国丰富的中药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规范,统一了中药的名称、鉴定标准和应用规范,为中医药的标准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阐释与现代化: 通过引入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中药的药性、功效、作用机制进行了科学的阐释,打破了传统认识的局限,加速了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详细的毒副作用和禁忌症的描述,以及规范的用法用量,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它不仅是中医药从业者的案头必备,也为中医药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权威教材和参考文献,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服务于全球医药健康: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华本草》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为世界各国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医药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总而言之,《中华本草》是一部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巨著,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宏大的学术视野,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与现代中医药学的智慧结晶,是了解、学习和应用中医药不可或缺的权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