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原书从1918年至1934年分七期陆续刊行。靠前期1918年出版,第二期1919年出版,第三期1924年出版,1929年又将三期合编,分上、下两册出版,共八卷,即现行的前三期合编,前后共印行五版。第四期一册,共五卷,1924年出版,曾印行四版。第五期分上、下两册,八卷,于1928年出版。第七期一册,共四卷,1934年出版,印行二版。全书共七期,30卷。至于附录乃是张氏传人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我一直认为,医学的进步在于不断地交流与融合,《医学衷中参西录(精)》这个书名就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所传达的“衷中参西”理念,在我看来,是当前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不偏离中医核心理论的基础上,去“参”西方医学的。是仅仅作为一种补充和参考,还是能做到更深层次的内在逻辑的对接?例如,当遇到某些用传统中医理论难以解释的症状或病理时,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将现代医学的发现巧妙地融入中医的框架中,从而形成一种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出思维的惯性,去发现中医理论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命力,同时也能提升我对西方医学理论的理解深度。这种跨学科的探索,对于我这样渴望拓展医学视野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这种“衷中参西”是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作用的,那些具体的疗效和过程,远比抽象的理论更能打动我。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觉非常“厚重”的书,拿在手里就沉甸甸的,封面上的“精”字更是点明了其内容的精炼与珍贵。我一直对中医怀有浓厚的兴趣,也读过不少中医经典,但《医学衷中参西录(精)》给我的感受是既熟悉又新颖。熟悉是因为它承载了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石,参杂着那些我熟悉的经络、脏腑、病机辨证的逻辑。然而,它更让我感到新颖的是其“参西”的视角。我一直很好奇,中医如何能与西医在理论层面产生对话,又如何在实践中互相借鉴。这本书似乎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看看作者是如何将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融会贯通,从中找出共通之处,并为我打开一扇理解疾病和治疗的新窗口。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在解释中医理论时,是否能巧妙地引入一些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甚至是病理学的概念,从而让那些抽象的中医术语变得更加具体易懂。同时,“参西”也意味着可能存在对西医某些方法的批判性思考,或者是在西医难以解决的领域,中医的独特优势如何得以展现。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占据了一个很高的期待值,我相信它会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评分刚收到这本《医学衷中参西录(精)》,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读,只是粗略地翻了翻目录和前言。但光是目录的条目就足够吸引人,里面涉及的疾病涵盖面很广,而且似乎并非按照西医的疾病分类来组织,而是更贴近中医的辨证论治思路。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疾病的认识过于局限,总想套用固定的模式,反而忽略了人体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打破这种僵化的思维,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医学问题。我特别留意到其中一些标题,比如关于“情志”对疾病的影响,这在中医里是常被强调的,但在现代医学中,似乎更多地是被归结为心理因素,而这本书会如何将两者结合,或者用中医的理念去解释心理与生理的联动,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点。另外,“参西”这个词也让我产生了联想,是不是在治疗方法上,也会有一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思路?比如,在某些情况下,会借鉴西医的辅助诊断技术,或者在药物选择上,会考虑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里面藏着各种可能性,等待我去一步一步地挖掘。
评分拿到《医学衷中参西录(精)》,首先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十分精美,一看就是用心之作,这让我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我对“衷中参西”这个概念一直充满好奇,总觉得这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具体如何实现,如何做到既保留中医的根本,又能吸取西医的优点,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这本书的标题似乎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在解读中医经典时,是如何引入西方医学的知识体系的。是仅仅停留在症状的对比,还是能深入到病机、病因的层面进行对话?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理法方药”的探讨,看看在“参西”之后,这些中医的核心要素是否会发生一些有趣的演变。我尤其想看到,在一些现代医学尚无明确答案的疾病领域,中医的独特思路如何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是给出现有的治疗带来新的启发。这本书就像一个桥梁,连接着两种不同的医学文化,我渴望通过它,去理解一种更宏观、更包容的医学观。
评分收到《医学衷中参西录(精)》这本书,感觉它的分量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的沉甸甸。作为一名长期学习传统中医的爱好者,我深知“衷中参西”这个理念的难度和价值。它不像简单的中西医并用,而是要深入理解两种体系的精髓,并在更高层面上进行融合与升华。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例如,在解释某些复杂病症时,作者是如何运用中医的辨证逻辑,同时又能恰到好处地引入西医的病理生理学知识,做到既有中医的“形神合一”,又不失西医的“微观精准”。我设想,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在临床上看似难以解释的现象,或是那些传统中医理论难以完全覆盖的疑难杂症。同时,“参西”也可能意味着对传统中医理论的某些方面进行反思和修正,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的科学认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也非常有吸引力的阅读方向。这本书的“精”字,也暗示着内容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提炼精华为精华,相信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评分罗老师介绍的,没事读读
评分书很好,装帧好,值得收藏
评分很喜欢这本书 不错
评分作为业余慢慢读,很厚的一本书
评分很喜欢这本书 不错
评分古典医学值得细读好书
评分非常值得购买,有需要还回来
评分有实际参考作用,价格也合理
评分书今天下午刚到,迫不及待翻了一眼,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