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 作者 | 蔡真妮 |
| 定价 | 40.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3199051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320000 | 页码 | 301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为什么很多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与快乐?独立、有主见又坚强?为什么他们健康、阳光又富于创造力?旅美作家蔡真妮深入美国社会并在美国生活多年,养育了3个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她结合自己3个孩子的养育经历,以及发生在身边的美国家庭和学校里感人有趣的故事,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向我们揭示出美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尊重、接纳与爱,同时,也令我们深刻领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自信、自爱、拥有梦想、有责任感、独立自主等品格是孩子生活幸福成功的核心要素。而想让孩子拥有这些品质,父母必须去尊重孩子,接纳孩子,用无条件的爱陪伴孩子,允许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节奏发育成长,给孩子自由去发展自己的精神内核。得到父母的尊重,是孩子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
| 作者简介 | |
| 蔡真妮,旅美作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于国内某大学执教,现定居美国,为自由撰稿人。海内外博客3000万人气,在北美的《世界周刊》、《世界日报》、《世界华人周刊》及国内的《读者》、《青年参考》、《青年文摘》、《家庭育儿》、《婚姻与家庭》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数百篇。新浪博客“真妮的咖啡屋”已成为成千上万知识女性和年轻母亲*贴心的“育儿顾问”和“ 情感顾问”。其真诚、幽默、富有哲理的文字深受广大读者追捧。已在美国出版《真妮的咖啡屋——情感婚恋卷》、《真妮的咖啡屋——移民生活卷》,国内出版《绿肥红瘦》、《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用接纳成就孩子的一生》、《用爱成就孩子的一生》《水深火热在美国》、《懂爱的女人*“幸”感》等书籍。她育有三个孩子,并参加了当地的“妈妈俱乐部”,在孩子学校做义工,对国外教育有着切身的体验和了解。 |
| 目录 | |
| 目 录 序 让孩子快乐长大………………………………… 1 **篇 尊重是美国教育的核心 自信来自自尊,一个人首先自尊,然后才会自信。 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会都要尊重他。美国 学校一直强调“鼓励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 望学生们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不因和其他人比较而自卑,从而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尊重”比成绩更重要? ……………………………… 3 “一百零一句”表扬孩子的话? ……………………… 7 表扬和夸奖孩子的几项原则? ……………………… 13 孩子的独立来自父母的放手? ……………………… 19 美国老师重建孩子的自信? ………………………… 25 数学测验我只错了两道题? ………………………… 28 父母是否该为孩子选择职业? ……………………… 31 在美国参加孩子的家长会? ………………………… 35 在美国学校做义工的见闻? ………………………… 39 为什么美国孩子个个自信? ………………………… 43 第二篇 知识与能力 学习的意义不在于学习已知的知识,而是学习探索未知知识的方法。过早地让孩子背诵和记忆会毁灭他们创意性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美国学校更注重把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们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对新知识和新事物充满好奇。 美国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 53 美国学校的安全教育? ……………………………… 59 给孩子插上隐形翅膀——培养阅读能力? ………… 62 为什么美国儿童阅读量是中国儿童的六倍? ……… 67 美国小学的数学教学? ……………………………… 70 高中生当义工? ……………………………………… 75 美国高中的选课? …………………………………… 78 美国大学申请面面观? ……………………………… 82 中美教育理念的根本差异? ………………………… 85 第三篇 他山之石 中国父母愿为孩子的教育牺牲时间和金钱,只要孩子取得好成绩,其他的都不在话下。而美国家长则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学习是学校负责的事,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爱心、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地方。 比较美国人和华人对“名校”的取舍? …………… 91 一件小事看中美父母的不同? ……………………… 94 早上学与晚上学? …………………………………… 97 活学活用“孔融让梨”? …………………………… 101 在美国教“弟子规”? ……………………………… 104 美国孩子如此评价穷人和富人? …………………… 108 差生在美国变成了优秀生? ………………………… 111 优秀生在美国被记过? ……………………………… 115 和“性”有关的作业? ……………………………… 119 “早恋”与“早练”? ……………………………… 122 留学美国应注意的文化差异? ……………………… 127 第四篇 教育反思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他的品性和人生态度。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应该下功夫的是教他如何做人。培养孩子诚实、正直、有爱心这些*基本的道德品质,培养孩子好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做事专心有始有终。这是件细水长流的事,可能一时半会儿看不到成效,不像教孩子识字、背唐诗那么立竿见影。但是,一旦这些品质成为孩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就省心了、放心了。 什么是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上”? ……………… 135 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不得? ………………………… 139 用闪卡教两岁孩子识字有隐患? …………………… 142 吃饭拉锯战? ………………………………………… 147 打破的盘子? ………………………………………… 151 “富养女儿”与做家务? …………………………… 154 再谈“穷养儿子富养女”? ………………………… 157 一个名校毕业生对自己成长的反思? ……………… 160 尖子生缘何自卑胆小? ……………………………… 164 放手,让孩子独立? ………………………………… 167 一个逼孩子学琴妈妈的悔悟? ……………………… 169 我们是合格的父母吗? ……………………………… 174 第五篇 美国人这样当父母 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应该自己带。婴幼儿时候是人生打基础*关键的黄金期,孩子需要来自父母的尤其是母亲的充足的爱,这是孩子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石。一到三岁的孩子刚开始感知世界,对于母亲的爱*渴望和敏感,这个时期心中储备了丰富的爱的孩子才会对自己的生命有满足感和安全感,会认为自己的生命有价值,对自己有信心。 为什么很多美国女性选择做家庭妇女? …………… 181 无所不能的家庭主妇凯蒂? ………………………… 185 孩子偷了别人的钱之后? …………………………… 188 是否该管教来家里做客的孩子? …………………… 190 孩子沉迷玩游戏怎么办? …………………………… 192 世界上**吃的花生米? …………………………… 197 “领养”女儿的男朋友? …………………………… 202 尊重孩子的选择? …………………………………… 205 劳顿夫妇的育儿经? ………………………………… 207 教授女儿的暑期工作? ……………………………… 212 第六篇 家有儿女长在国外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生长节奏,要接纳孩子的个性,给他们空间和自由。无论课业还是课外活动,都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放手让他们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成长。尊重,是美国教育的核心,是孩子形成正常人格的基础,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莫不出自于此。 儿子和圣诞老人? …………………………………… 217 儿子养猫记? ………………………………………… 221 用国外方式管教孩子的“痛苦经历”? …………… 232 女儿不吃饭,亲娘有恶招? ………………………… 237 女儿的乐器选择? …………………………………… 240 美国学校的音乐会? ………………………………… 243 凯丽“当法官”? …………………………………… 246 “长工”培养秘籍? ………………………………… 249 凯丽变成了小财迷? ………………………………… 265 打点行装? …………………………………………… 269 谁做早饭? …………………………………………… 271 教儿子开车? ………………………………………… 275 儿子打工记? ………………………………………… 278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 282 三猪玩游戏? ………………………………………… 286 身教重于言教? ……………………………………… 289 小“长工”在成长? ………………………………… 291 三猪自己学会了认字? ……………………………… 293 一盒无价的巧克力? ………………………………… 296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文字结构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是线性的,而是像一个精妙的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尊重”这个核心理念。它似乎在无形中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石,让我明白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本质上是对“生命力”本身的尊重。我被其中描述的那些关于“培养内在驱动力”的段落深深吸引。作者没有教我们如何“贿赂”孩子去完成任务,而是引导我们如何去点燃他们心中的那簇火焰——好奇心和自主感。当我开始不再把辅导作业变成一场权力斗争,而是将它变成一场共同探索的冒险时,我发现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意愿增强了,这完全归功于作者反复强调的那个观点:当我们停止控制,孩子才能开始真正地拥有。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去回想自己童年的经历,很多被忽略的情绪和需求,在书中的分析下被重新激活和正视。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像是一次对自我童年创伤的温和疗愈,让我能以一个更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这个鲜活的生命。
评分这部书的文字像清晨的薄雾,缓缓地、温柔地笼罩着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亲子互动模式。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孩子因为一个小小的请求被我粗暴地拒绝后,那种瞬间的失落和委屈写在脸上,我当时只觉得他在无理取闹,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的“拒绝”里少了最关键的那个成分——看见他的感受。书中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场景和细腻的心理分析,它不指责父母的“错”,而是邀请我们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理解那个小小的灵魂在期待什么。特别是关于“倾听的艺术”那一章,作者提到的那些技巧,比如不打断、不评判、只是单纯地回应,真的让我茅塞顿开。我尝试着在下一次孩子表达不满时,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重复他刚才说的话,让他知道我真的听进去了,那种神奇的转变让我印象深刻。这不像是一本教育指南,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在我耳边轻声细语,引导我放下自己的成见和焦虑,真正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来对待,那种力量是温和却坚定的,足以撼动我过去多年建立的教育壁垒。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部作品的体验,那便是“释然”。我感觉自己长期紧绷的神经松弛了下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一个充满“应该”和“必须”的教育怪圈里打转:孩子应该在某个年龄学会某个技能,我应该用某种标准的方式来教育他。这种内在的压力,让我错过了太多与孩子一同成长的美好瞬间。这本书,用一种近乎慈悲的笔触,将这些“应该”一一卸下。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模板,而是强调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宇宙”,父母的角色是提供养分和土壤,而不是绘制地图。特别是关于“犯错的权利”那几节,作者的论点是如此具有颠覆性——错误不是需要被惩罚的事件,而是通往深刻理解的必经之路。这种观点极大地解放了我的心态,当我不再把孩子的每一次失误都视为一场灾难时,我才能真正地欣赏他每一次微小的、曲折的进步,那种心境上的转变,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堆砌理论,反而更像是一部深刻的哲学散文集,带着一种对人性深沉的关怀。它探讨的远不止是教育技巧,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成熟的成年人”的议题。作者巧妙地将“尊重孩子”这个概念,内化为“尊重我们自己不完美的为人父母的样子”。我常常在想,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严苛,其实是对我们自己内心焦虑的投射——我们害怕他们失败,因为我们害怕自己作为父母的失败。书中对“完美主义陷阱”的剖析,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长期以来自我压抑的那部分。它鼓励我们展示脆弱,承认错误,而不是在孩子面前扮演一个无所不知的“神”。这种坦诚,反而建立了一种更强大、更真实的亲密关系。读到后来,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去思考“我该怎么做”,而是去反思“我为什么会这么想”,这种向内的探索,比任何外在的技巧学习都来得更深刻、更持久。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高质量联结的书,我的第一感觉是,终于有人把“边界感”和“接纳”这两件看似矛盾的事情解释得如此清晰透彻。过去,我总是在“放任自由”和“严格管教”之间摇摆不定,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成了那个控制欲太强的家长,或者反过来,又害怕孩子因为太自由而失控。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尊重,是建立边界的前提,而不是放任的借口。作者的论述逻辑极其严密,她没有鼓吹“对孩子言听计从”,而是强调在清晰、稳定的规则之下,给予孩子充分的表达和选择的空间。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情绪的容器”的比喻,它让我明白,我们要做的是接住孩子那些“不好”的情绪,而不是试图消除它们。孩子发脾气时,我不再急于说“不许哭”,而是先蹲下来,用一种近似于记录员的语气描述他的状态:“你现在看起来很生气,因为玩具被拿走了,对吗?”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冲突的烈度,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对话从“战斗”模式切换到了“合作”模式,这对我这个曾经在冲突中手足无措的家长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