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英語》由電子技術基礎、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電子與通信工程四部分組成,共有26個單元。每單元包括課文、生詞與短語、注釋、練習、翻譯技巧和閱讀材料,內容多取材於原版的專業資料或專業英語教科書,語言真實地道,內容生動新穎,聯係職業實際,應用性強,有助於從不同側麵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專業英語實用技能,提高學生閱讀和翻譯英文技術文獻與專業資料的能力,以及在一定場景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書後附有部分習題答案和參考譯文,便於幫助學生理解和檢查自己所掌握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瞭學習的難度。
《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英語》適閤高職高專(含成人教育學院)電子技術、電子通信類專業和計算機控製等專業的學生使用,也可供相關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學習,或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相關專業的學生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齣版說明
前言
ChapterⅠ Fundamentals of Electronics Technology
Unit 1 Current, Voltage and Resistance 1
Translating Skills:科技英語翻譯的標準與方法 5
Reading:Conductors,Insulators and Semiconductors 6
Unit 2 Resistor, Capacitor and Inductor 9
Translating Skills:詞義的確定 12
Reading:How to Use a Tester 13
Unit 3 The Transistor and Its Basic Circuit 16
Translating Skills:引申譯法 19
Reading:Transistor Voltage Amplifier 20
Unit 4 Multimeters and Oscilloscopes 23
Translating Skills:詞性轉換 26
Reading:Oscillator 27
Unit 5 Operational Amplifier 29
Translating Skills:增詞譯法 32
Reading:Registers 33
Unit 6 Linear Circuit Analysis 35
Translating Skills:減詞譯法 38
Reading:Thevenin's Theorem 39
Unit 7 Integrated Circuit 42
Translating Skills:科技英語詞匯的結構特徵(I) 44
Reading:Digital Circuit 45
ChapterⅡ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Unit 8 Basic Knowledge of Communication 48
Translating Skills:科技英語詞匯的結構特徵 (II) 51
Reading:Wireless Communications 52
Unit 9 Mobile Communications 55
Translating Skills:介詞的譯法 60
Reading:World Wide Web 61
Unit 10 Internet Telephony and VoIP 63
Translating Skills:被動語態的譯法 66
Reading:Cell Phones and the Cell Approach 67
Unit 11 Introduction to 3G 70
Translating Skills:非謂語動詞V-ing 的用法 74
Reading:Videoconferencing 75
Unit 12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 77
Translating Skills:非謂語動詞V-ed和to V的用法 80
Reading:Faster-Than-Light Electric Pulses 81
Unit 13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s 84
Translating Skill:科技英語一些常用結構的錶達 86
Reading:E-mail & Instant Messaging 87
Chapter Ⅲ Computer Technology
Unit 14 Computer Systems 90
Translating Skills:反譯法 92
Reading:Computer Graphics 93
Unit 15 The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s 96
Translating Skills:定語從句的翻譯 98
Reading:Data Management 100
Unit 16 Computer Networks 102
Translating Skills:and 引導的句型的譯法 104
Reading:Network Protocols 105
Unit 17 Multimedia Technology 108
Translating Skills:數量增減的翻譯 112
Reading:MIDI Interface 113
Unit 18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15
Translating Skills:虛擬語氣的翻譯 118
Reading:Computer Vision 119
Unit 19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s 122
Translating Skills:長難句的翻譯 125
Reading:Chip and Chip Holders 128
Chapter Ⅳ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ve Engineering
Unit 20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 130
Practical English:電子産品的英文說明書 133
Reading:Phase Lock Techniques 136
Unit 21 Digital Television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138
Useful Information:專業網站介紹與英文網站注冊申請錶的填寫 141
Reading:Pure Vision Plasma Display 144
Unit 22 Computer Simulation 146
Useful Information:中外著名電子信息公司簡介 149
Reading:Circuit Switching and Packet Switching 151
Unit 23 Introduction to Internet 153
Practical English:怎樣閱讀英文招聘廣告 156
Reading:GPS 158
Unit 24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161
Practical English:怎樣用英文寫個人簡曆 165
Reading:Automating the Analysis of Faults and Power Quality 168
Unit 25 Sensor Technology 170
Practical English:怎樣寫英文求職信 174
Reading:Remote Sensing 175
Unit 26 User's Manual 179
Practical English:麵試技巧 184
Reading:Introductions to NE555 and AD574A 187
Appendix
Appendix A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for Careers 190
Appendix B Translation and Key to the Exercises 201
Appendix C New Words List 249
Appendix D Widely Used Abbreviations for Technical Terms 272
參考文獻 279
精彩書摘
Insulators generally have very stable atomic structures, of which the 4-electron outer-ring structureis typical. In such a structure, there is an absence of easily removed electrons. Examples of goodinsulators are certain compounds of carbon and diamond, which has a similar atomic structure.
Semiconductors are a group of materials, which conduct electrons poorly and therefore cannotproperly be classified either as conductors or insulators. Generally, semiconductors differ frominsulators in that their outer-ring electrons can detach themselves from their orbits more easily thanin insulators. Typical semiconductors materials are germanium and silicon.
Impurities may be added to pure semiconductors. This results in semiconductor materials,which may either have an excess of free electrons or a deficiency of orbital electrons. When anexcess of electrons is present we call the material N-type; when lack of orbital electrons occurs,we call the material P-type. Both N-type and P-type semiconductors are made by treatedmaterials. The addition of impurities to semiconductors is called doping.
前言/序言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我國對專業人纔英語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電子與通信工程是當今世界發展最迅速、技術更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我國在該領域注重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和設備,同時要發展和創造外嚮型經濟,因此該領域對具有專業英語能力人纔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為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外語能力,促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纔培養,我們在追求通俗易懂、簡明扼要、便於教學和自學的指導思想下編寫瞭這本《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英語》。
全書由四部分組成,即電子技術基礎、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電子與通信工程。內容多取材於原版的專業資料或專業英語教科書,基本涵蓋瞭電子技術基礎、儀器儀錶使用與維護、計算機技術應用、網絡與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等領域,同時還收錄瞭一些電子信息技術發展前沿的文章,如遙感技術、數字信號處理、電路仿真、數字電視、3G技術、GPS等。課文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語言通俗地道,能滿足大多數學生對專業英語的學習需求。
本書共26個單元,每單元包括課文、生詞、專業術語、課文注釋、翻譯技巧和閱讀材料。在最後6個單元中,用相當篇幅分彆介紹瞭英語網站注冊申請、中外著名電子信息公司、英語招聘廣告的閱讀、個人簡曆和求職信的書寫、麵試技巧等,目的是使畢業生在外資或閤資企業的就業競爭中能勝人一籌。附錄部分匯編瞭8個單元職業現場的交際對話、各單元的參考譯文與部分習題答案(為瞭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部分閱讀材料的參考譯文和習題答案隻在電子教案中給齣)、生詞錶、常用專業術語縮略語等內容。
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應用電子技術、計算機控製與應用、網絡與多媒體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等專業的英語教材。每單元參考學時為2~3學時。建議教師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本校學時情況選用本書15~20個單元的內容,同時配閤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互動式教學與課後練習討論,多方位培養學生的專業英語興趣與應用能力。對於教師在授課中沒有選入的單元,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自學,以拓寬專業英語的知識麵。
本書由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徐存善副教授主編。編寫分工為:徐存善編寫第1~4單元和附錄C;王美娥編寫第5~8單元;薛紅勤編寫第9單元和附錄A;王存纔編寫第lO單元;喬競宇編寫第ll單元;趙瑩編寫第12單元;郭靜編寫第13單元:高玲編寫第14~16單元;楊文鉑編寫第17單元和附錄D;席東河編寫第18、19兩個單元;趙轉莉編寫第20~22單元;譚鬍心編寫第23單元;唐紅蓮編寫第24~26單元;附錄B中各單元參考譯文和習題答案分彆由相應作者提供。
本書的編審工作得到瞭編者所在院校領導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齊智英教授、劉明黎主任為本教材的編寫提齣瞭寶貴意見,在此一並錶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時問倉促,加上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信號傳輸與噪聲理論》 內容概述 本書深入探討瞭信號在各種傳輸媒介中的傳播機製、失真現象及其對抗噪聲的理論與實踐。我們將從信息論的基礎齣發,逐步剖析連續信號與離散信號的數學模型,理解信號的頻譜特性和能量分布。隨後,重點聚焦於信號在理想與非理想信道中的行為,包括綫性與非綫性信道、有損與無損信道的建模,以及由信道特性引起的信號畸變,如頻率選擇性衰落、相位失真等。 在噪聲理論部分,我們將係統性地介紹不同類型的噪聲,包括熱噪聲、散彈噪聲、閃爍噪聲以及外部乾擾等,分析其統計特性和對信號質量的影響。本書將詳細講解噪聲功率譜密度、信噪比(SNR)和最小均方誤差(MMSE)等關鍵評估指標,並介紹如何通過數學模型量化噪聲對信號傳輸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提供一係列有效的抗噪聲技術和信號處理方法。讀者將學習到各種濾波器的設計原理與應用,包括巴特沃斯、切比雪夫、綫性相位濾波器等,以及它們在抑製特定頻段噪聲方麵的作用。此外,我們還將深入研究同步技術,如載波同步和時鍾同步,它們是實現可靠數據接收的關鍵。本書還會介紹信源編碼和信道編碼的原理,說明它們如何通過冗餘編碼來提高信號的魯棒性,抵抗噪聲引起的錯誤。 在高級主題方麵,本書將觸及自適應信號處理技術,例如自適應濾波器(LMS, RLS算法),它們能夠根據時變的噪聲環境自動調整自身參數,實現最優的噪聲抑製。同時,我們還將探討展頻技術(如直接序列擴頻DS-SS和跳頻擴頻FH-SS)的原理,它們如何通過擴展信號的帶寬來降低對特定噪聲的敏感度。對於復雜信道環境,本書還將介紹均衡器(如判決反饋均衡器DFE和最大似然序列估計MLSE)的設計,以補償信道引起的信號失真。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以及相關領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從業人員。對於希望深入理解信號傳播過程、掌握噪聲分析方法、並具備設計高效通信係統的讀者而言,本書將是一個 invaluable 的學習資源。 本書特點 理論嚴謹,體係完整: 全麵覆蓋信號傳輸與噪聲理論的核心概念,從基礎到高級,構建完整的知識體係。 數學模型清晰: 采用嚴謹的數學推導,幫助讀者理解信號與噪聲的內在規律。 工程應用導嚮: 理論講解與實際工程問題相結閤,介紹多種實用的抗噪聲技術與解決方案。 實例豐富,易於理解: 穿插大量實例分析,幫助讀者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場景。 前沿技術展望: 探討瞭現代通信係統中涉及的一些前沿抗噪聲技術。 前言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高效、可靠的信號傳輸是通信係統正常運行的基石。無論是在無綫通信、光縴通信,還是在音頻、視頻處理領域,我們都必須麵對一個嚴峻的挑戰:信號在傳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乾擾和失真的影響,其中最普遍且難以規避的就是噪聲。噪聲的存在會降低信號的質量,增加信息傳輸的錯誤率,甚至可能導緻整個係統的失效。因此,深入理解信號的傳輸特性,掌握噪聲的産生機製與影響,並掌握有效的抗噪聲技術,對於所有從事相關工程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至關重要。 本書《信號傳輸與噪聲理論》正是應此需求而生。我們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深入的學習平颱,幫助大傢建立起紮實的理論基礎,並能夠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應用於實際的工程設計與問題解決中。我們從信息論的基本原理入手,逐步引導讀者理解信號的本質,以及它們在不同傳輸媒介中的行為。本書的核心內容將圍繞信號在信道中的傳播模型、噪聲的統計特性分析,以及一係列經典和現代的抗噪聲技術展開。 在信號傳輸方麵,我們將分析各種信道模型,探討信號在這些信道中會遇到的失真,如衰落、多徑效應等,並介紹相應的信號恢復技術。在噪聲理論部分,我們不僅會介紹噪聲的分類和産生原因,還會重點講解如何通過數學工具來描述和量化噪聲,例如噪聲功率譜密度、信噪比等關鍵指標。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著力於介紹各種實用的抗噪聲方法。這包括各種類型的濾波器設計,如何通過它們來濾除特定頻段的噪聲;同步技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實現精確的同步以保證信號的正確解調;以及信源編碼和信道編碼,它們如何在數據傳輸中引入冗餘,從而在接收端檢測和糾正由噪聲引起的錯誤。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一些更高級的主題,這些內容對於理解和設計現代高性能通信係統至關重要。例如,我們將介紹自適應信號處理技術,它們能夠動態地適應變化的信道和噪聲環境,從而提供持續的優化性能。展頻技術將作為一種重要的抗乾擾手段進行闡述,說明其如何在復雜的電磁環境中保護信號的完整性。最後,對於多徑效應等信道失真,我們將介紹均衡器的原理和設計,以補償這些不利影響。 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能夠: 1. 建立紮實的理論基礎: 深刻理解信號的數學描述,掌握信道模型與噪聲的統計特性。 2. 掌握分析方法: 能夠運用數學工具分析信號在噪聲環境下的性能,計算關鍵的性能指標。 3. 熟悉主流技術: 瞭解並能夠應用各種經典與現代的抗噪聲技術,如濾波器、編碼、同步、均衡等。 4. 提升工程實踐能力: 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能夠進行係統設計與優化。 本書內容豐富,邏輯清晰,既有理論深度,又不乏工程實用性。我們相信,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讀者一定能夠對信號傳輸與噪聲理論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為他們在電子信息與通信工程領域的學習與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一章 緒論:信號、信道與噪聲 1.1 信息與信號: 信息的本質:信息作為一種抽象概念,如何通過物理載體(信號)來錶達和傳遞。 信號的定義與分類: 連續信號與離散信號:時間域和幅度域的連續性與離散性。 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信號幅度的連續性與離散性,以及采樣與量化。 周期信號與非周期信號:信號在時間上的重復性。 確定性信號與隨機信號:信號的預測性。 信號的數學錶示:傅裏葉級數、傅裏葉變換在信號頻譜分析中的作用。 1.2 通信係統模型: 通信係統的基本組成部分:信源、信宿、發送設備、接收設備、信道。 信號在通信係統中的流程:從信息産生到信息恢復的完整過程。 信道的概念與重要性:信號傳播的物理媒介,及其對信號的影響。 1.3 噪聲的來源與分類: 噪聲的普遍性:理解噪聲是通信係統設計中必須考慮的基本問題。 內部噪聲: 熱噪聲(Johnson-Nyquist噪聲):導體中自由電子的熱運動産生的隨機電壓。 散彈噪聲(Shot噪聲):載流子(如電子、空穴)在空間中不規則運動産生的電流波動。 閃爍噪聲(1/f噪聲):半導體器件中錶麵缺陷或俘獲/釋放過程引起的低頻噪聲。 外部噪聲: 大氣噪聲:雷電、電暈放電等自然現象産生的電磁乾擾。 人為噪聲:電動機、開關電源、無綫電設備等産生的人工電磁乾擾。 宇宙噪聲:來自外太空的電磁輻射。 1.4 噪聲對信號的影響: 信號失真與信息丟失:噪聲疊加在信號上,導緻信號波形改變,難以準確恢復原始信息。 誤碼率(BER)與信噪比(SNR):量化噪聲影響的關鍵指標。 通信係統性能的製約因素:理解噪聲是限製通信速率和可靠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1.5 本書研究的目的與範圍: 本書的定位:為讀者提供信號傳輸與噪聲理論的係統性知識,重點關注信號在實際信道中的錶現和抗噪聲技術。 學習目標:理解信號特性,分析噪聲影響,掌握設計魯棒通信係統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信號的數學描述與頻譜分析 2.1 傅裏葉級數與傅裏葉變換: 周期信號的傅裏葉級數展開:三角形式和復指數形式。 非周期信號的傅裏葉變換:從有限區間到無限區間,從離散頻譜到連續頻譜。 信號的頻譜錶示:幅度譜和相位譜。 2.2 信號的能量與功率: 能量信號與功率信號的定義。 信號能量的計算:對信號的平方進行積分。 信號功率的計算:對信號的平方進行平均。 能量譜密度與功率譜密度:信號能量或功率在不同頻率上的分布。 2.3 信號的自相關函數與互相關函數: 自相關函數:描述信號自身在不同時間上的相關性,反映信號的周期性、帶寬等特性。 互相關函數:描述兩個信號在不同時間延遲下的相關性,用於信號檢測、估計等。 維納-辛欽定理:功率譜密度與自相關函數之間的關係。 2.4 信號的典型模型: 正弦信號、方波信號、三角波信號的頻譜特性。 脈衝信號、指數衰減信號。 隨機信號的統計特性:均值、方差、概率密度函數。 第三章 信道模型與信號失真 3.1 理想信道與實際信道: 理想低通/帶通信道的定義。 實際信道的非理想特性:損耗、失真、非綫性等。 3.2 綫性信道模型: 衝激響應:描述信道對單位脈衝信號的響應。 頻率響應:信道對不同頻率信號的增益和相移特性。 綫性時不變(LTI)係統:用捲積描述輸入信號與輸齣信號的關係。 3.3 信號的失真: 幅度失真:信道對不同頻率信號的增益不一緻,導緻信號波形形狀改變。 相位失真:信道對不同頻率信號的相移不一緻,導緻信號波形發生時間上的偏移和形狀扭麯。 頻率選擇性衰落:在多徑傳播中,某些頻率成分受到強烈的衰減。 多徑效應:信號經過多條路徑到達接收端,産生延遲和衰落,導緻信號的重疊和乾擾。 3.4 非綫性信道: 幅度-幅度(AM-AM)失真:輸齣幅度不僅與輸入幅度有關,還存在非綫性關係。 幅度-相位(AM-PM)失真:輸齣相位與輸入幅度相關。 非綫性對信號頻譜的影響:産生諧波和互調失真。 3.5 信道的分類與錶徵: 高斯白噪聲信道。 衰落信道(瑞利衰落、萊斯衰落)。 多徑信道。 第四章 噪聲的統計特性與量化 4.1 隨機變量與隨機過程: 一維、多維隨機變量。 狹義平穩與廣義平穩隨機過程。 獨立增量過程。 4.2 噪聲的概率密度函數(PDF): 高斯噪聲的概率密度函數:正態分布。 其他常見噪聲的概率密度函數。 4.3 噪聲的功率譜密度(PSD): 均勻分布的功率譜密度(白噪聲)。 非白噪聲的功率譜密度特點。 功率譜密度與噪聲功率的關係。 4.4 信噪比(SNR)與信號噪聲比(Eb/N0): SNR的定義與計算:信號功率與噪聲功率之比。 Eb/N0的定義與計算:每比特能量與單邊噪聲功率譜密度之比,在數字通信中更常用。 SNR對通信係統性能的影響。 4.5 噪聲的平均值與方差: 描述噪聲的中心趨勢和離散程度。 零均值高斯噪聲的重要性。 第五章 抗噪聲濾波技術 5.1 濾波器的基本概念: 濾波器的作用:選擇性地允許某些頻率成分通過,阻止其他頻率成分。 濾波器的類型:低通、高通、帶通、帶阻濾波器。 理想濾波器與實際濾波器的區彆。 5.2 綫性濾波器設計: 巴特沃斯濾波器:最平坦的幅度響應。 切比雪夫濾波器:在通帶或阻帶具有紋波。 綫性相位濾波器:避免相位失真。 5.3 維納濾波器: 最小均方誤差(MMSE)準則:最小化估計信號與真實信號之間的均方誤差。 維納濾波器的原理與設計。 維納濾波器在信號估計與去噪中的應用。 5.4 卡爾曼濾波器: 用於綫性係統狀態估計的遞歸濾波器。 融閤測量值與係統模型來預測狀態。 在目標跟蹤、導航等領域的應用。 5.5 自適應濾波器: LMS(最小均方)算法:迭代更新濾波器係數以最小化誤差。 RLS(遞歸最小二乘)算法:通過矩陣運算實現快速收斂。 自適應濾波器在噪聲消除、迴聲消除、均衡等方麵的應用。 第六章 同步技術 6.1 同步的重要性: 接收端正確解析信號的前提。 載波同步:恢復發送端的載波相位和頻率。 時鍾同步(位同步):確定信號的采樣點。 6.2 載波同步技術: 鎖相環(PLL):利用反饋機製跟蹤載波信號。 科斯塔斯環:用於解調問調信號的載波恢復。 Gardner定時估計器。 6.3 時鍾同步技術: 前導碼/訓練序列:發送已知序列用於估計定時。 早期-晚期(Early-Late Gate)定時跟蹤。 最大似然定時估計。 6.4 載波與時鍾同步的聯閤設計: 在復雜信道環境下同步的挑戰。 第七章 編碼技術與魯棒性 7.1 信息論中的編碼: 信源編碼:減少數據冗餘,提高傳輸效率(如霍夫曼編碼、算術編碼)。 信道編碼:引入冗餘,提高傳輸可靠性,抵抗噪聲乾擾。 7.2 綫性分組碼: 漢明碼:簡單的糾錯碼,能夠檢測和糾正單個比特錯誤。 循環碼:具有循環移位對稱性的分組碼,易於硬件實現。 BCH碼與裏德-所羅門碼(RS碼):能夠糾正多比特錯誤的強大糾錯碼。 7.3 捲積碼: 編碼方式:將輸入比特與過去若乾比特進行捲積運算。 維特比譯碼算法:用於解碼捲積碼的最優譯碼算法。 7.4 低密度奇偶校驗(LDPC)碼與Turbo碼: 現代先進的糾錯碼,具有接近香農極限的性能。 迭代譯碼原理。 7.5 編碼增益: 通過編碼提高信噪比,降低誤碼率。 第八章 展頻技術 8.1 展頻通信的基本原理: 將窄帶信號擴展到很寬的帶寬進行傳輸。 提高抗乾擾能力和抗截獲能力。 8.2 直接序列擴頻(DS-SS): 用僞隨機噪聲(PN)序列調製原始信號。 擴頻因子:原始信號帶寬與擴頻後信號帶寬之比。 相關接收:用相同的PN序列進行解擴。 8.3 跳頻擴頻(FH-SS): 載波頻率在一段頻帶內按照PN序列進行跳變。 跳頻序列:決定跳頻模式。 同步跳頻與異步跳頻。 8.4 僞碼序列(PN序列): 具有良好相關特性的僞隨機序列。 m序列、Gold序列等。 8.5 展頻技術在乾擾抑製中的作用: 在寬帶噪聲環境中,窄帶乾擾的功率被分散到整個寬帶,其單位帶寬功率急劇下降。 第九章 均衡技術 9.1 均衡的必要性: 補償信道引起的符號間乾擾(ISI)和符號間過剩(SI)。 多徑效應和頻率選擇性衰落導緻ISI。 9.2 線性均衡器: 迫零(Zero-Forcing, ZF)均衡器:完全消除ISI,但可能放大噪聲。 最小均方誤差(MMSE)均衡器:在消除ISI和抑製噪聲之間取得平衡。 9.3 非綫性均衡器: 判決反饋均衡器(DFE):利用已判決符號的信息來補償ISI。 最大似然序列估計(MLSE):通過搜索所有可能的序列來找到最可能的發送序列,性能最優但計算量大。 9.4 均衡器的實現與設計: 遞歸最小二乘(RLS)算法在自適應均衡中的應用。 基於Viterbi算法的MLSE均衡。 第十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10.1 總結: 迴顧本書的核心內容:信號特性、噪聲原理、抗噪聲技術。 強調理解信號傳輸與噪聲理論對於現代通信工程的重要性。 10.2 實際應用場景: 無綫通信(手機、Wi-Fi)。 有綫通信(光縴、DSL)。 衛星通信。 傳感器網絡。 信號處理應用(音頻、圖像)。 10.3 前沿研究方嚮: 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在信道估計、信號恢復與噪聲抑製中的應用。 認知無綫電與動態頻譜共享。 量子通信與信息論。 更高效的編碼與調製方案。 10.4 學習建議: 鼓勵讀者深入鑽研,不斷實踐。 與工程實際相結閤,不斷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學習框架,幫助大傢理解信號傳輸與噪聲的復雜世界,並掌握應對挑戰的關鍵技術。我們相信,通過係統的學習,讀者將能夠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