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树岛旧石器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澄碧河水库区,澄碧河的第Ⅳ级阶地。堆积物上部为网纹红土,下部为砾石层,属于典型的河流基座阶地。2004年夏的调查在地面发现大量包含手斧在内的石制品,2004年冬~2005年春进行的考古发掘,在阶地上部65.3平方米的网纹红土地层中发掘出土石制品155件,包括6件手斧和9件玻璃陨石。这些石制品和玻璃陨石均非常新鲜,没有经过长距离搬运或再次堆积,其埋藏学特征显示原地埋藏的性质。枫树岛遗址是百色盆地中首次从地层中发掘出土手斧的旧石器遗址,与手斧处于同一地层层位的玻璃陨石的年龄,能够确切地指示手斧的制作年代。在遗址的地面还采集到石制品306件,其中包括手斧106件和手镐32件。枫树岛遗址是百色盆地发现手斧zui为丰富的遗址,也是东亚迄今发现手斧zui多的遗址。
目录
第一章 百色盆地自然环境和地质背景
1.1 百色盆地自然地理概况
1.2 百色盆地构造演化
1.3 百色盆地阶地序列
1.4 百色盆地玻璃陨石的成因及埋藏特征
1.5 百色盆地新生代发育史
第二章 枫树岛旧石器遗址概况
2.1 百色盆地旧石器研究历史
2.2 枫树岛旧石器遗址发现
2.3 枫树岛旧石器遗址周围自然环境
2.4 枫树岛旧石器遗址发掘
2.5 枫树岛旧石器遗址地层
2.6 枫树岛旧石器遗址的埋藏学特征
第三章 枫树岛旧石器的来源及分类系统
3.1 枫树岛研究石制品的来源
3.2 枫树岛石制品的分类
第四章 枫树岛旧石器遗址发掘出土石制品
4.1 石锤
4.2 石核
4.3 石片
4.4 刮削器
4.5 砍砸器
4.6 手镐
4.7 手斧
4.8 零星片疤砾石
4.9 砾石原料
4.10 断块
第五章 枫树岛旧石器遗址地面采集石制品
5.1 石锤
5.2 石核
5.3 石片
5.4 刮削器
5.5 砍砸器
5.6 手镐
5.7 手斧毛坯
5.8 手斧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6.1 石制品的原料来源
6.1.1 石制品原料性质分析
6.1.2 遗址周围的地层学观察
6.1.3 盆地内第四纪河流阶地的观察
6.1.4 石器原料的属性
6.1.5 岩性统计分析
6.2 石器工业的组合
6.2.1 发掘出土的石器工业组合
6.2.2 地面采集的石器工业组合
6.2.3 枫树岛石器工业组合的性质
6.2.4 有关中国的手斧
6.3 枫树岛旧石器遗址的年代
6.4 结论
参考文献
《广西百色盆地枫树岛旧石器遗址》这本书,是一份献给所有热爱历史和对人类起源充满好奇读者的厚礼。作者在书中,以其扎实的学术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百色盆地这个隐藏着无数秘密的土地。书中对遗址的地理位置、地层堆积、古环境的详细描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生动的旧石器时代图景。我被书中对遗址中出土的石器进行的深入分析所吸引,从石器的制造工艺、类型特征,到使用功能、磨损痕迹,都进行了详尽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技术系统”的讨论感到震撼,作者通过分析石器工具的组合和功能,试图重建当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关于遗址的埋藏动力学研究,这让我了解到,考古遗址的形成和保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早期智慧的光辉,也让我对我们祖先的生存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广西百色盆地枫树岛旧石器遗址》这本书,如同一本开启远古秘密的钥匙,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我们鲜为人知的旧石器时代。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对一个考古遗址的描述,更是对人类早期文明演进的一次回溯。我被书中对遗址所在区域地质构造和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介绍所吸引,这为理解遗址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书中对遗址地层剖面的详细描绘,以及对每一层地质单元的特征分析,都展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遗址的“序列”研究的重视程度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层出土遗物的时间序列分析,成功地勾勒出了旧石器时代人类在百色盆地活动的连续性。书中对石器文化的探讨,更是深入人心。作者不仅列举了各种石器类型,还对它们的制造技术、使用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这让我对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早期技术”的讨论,例如如何利用石核来制作不同形状的石片,以及如何通过敲击、修整等技术来加工石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早期智慧的火花,以及他们如何在自然环境中不断探索和进步。
评分这是一本我期待了很久的学术著作,终于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了它,名字就叫《广西百色盆地枫树岛旧石器遗址》。光是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神秘而厚重的历史气息,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在遥远过去,在人类文明曙光初现时,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生存的痕迹。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而生动的文字所吸引。书中对遗址的地理位置、地层堆积、出土遗物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仿佛能看到,在数万年前,枫树岛还不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模样,而是被奔腾的河流滋养,被茂密的森林覆盖,而我们的远古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用他们最原始的智慧,制造工具,狩猎采集,生火取暖,繁衍生息。作者在描述这些遗物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它们的形态和数量,更是深入分析了它们的使用功能、制造工艺,以及这些工艺背后所蕴含的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状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石器类型学分析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不同遗址、不同地层出土石器的细致比对,清晰地勾勒出了百色盆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技术演变轨迹,这就像是在阅读一部无声的史诗,记录着人类智慧的闪光和生存的智慧。而且,书中还结合了大量的古环境、古气候数据,试图重建遗址所在区域在旧石器时代的环境背景,这让我对当时人类的生活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他们是如何适应并利用这些环境的。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时空穿越,去触摸那些早已消逝的岁月,去感受那些先民们的脉搏。
评分《广西百色盆地枫树岛旧石器遗址》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科普读物,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学术对话。作者在书中展现的,不仅仅是对一个考古遗址的简单介绍,更是对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和技术发展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入解读。书中对遗址地层学研究的重视,以及对不同地层出土遗物进行精细比对的做法,让我深刻理解了考古学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遗址的“文化层”概念的阐释,以及如何通过分析文化层的厚度、组成和遗物分布,来判断人类活动的强度和性质。这让我意识到,每一层土壤,每一件石器,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历史的秘密。书中还对遗址的年代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合了多种测年方法,为遗址的年代划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让我对百色盆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时间跨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遗址的埋藏动力学,分析了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了遗址的破坏或保存,这对于理解考古遗址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让我对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在拿起《广西百色盆地枫树岛旧石器遗址》之前,我对“旧石器时代”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比较模糊的层面,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我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作者以极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将一个复杂的考古遗址,以一种相对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遗址的详细描述,从地理环境的分析,到地层堆积的勘察,再到出土遗物的类型学划分,都展现了作者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书中关于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计方式的探讨。作者通过对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以及石器工具的分析,试图推断出当时人类主要的狩猎对象、狩猎技术,以及他们如何获取和加工食物。这些分析不仅仅是基于理论推测,更是建立在大量的实物证据之上,比如某些特定骨骼上留下的切割痕迹,或是某些石器工具上残留的有机物痕迹,都成为了佐证作者观点的有力证据。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在遥远的过去,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依靠智慧和勇气,努力生存下来。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关于遗址分布和区域联系的讨论,这让我对百色盆地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认识我们古老祖先生活图景的窗口。
评分当我翻开《广西百色盆地枫树岛旧石器遗址》这本书时,我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去探寻人类最古老的足迹。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旧石器时代,以一种极其生动而严谨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书中对遗址的地理位置、地质背景、古环境演变的细致描述,为我们理解当时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被书中对遗址中出土的石器进行的全面分析所吸引,从石器的类型、制作技术,到使用功能、磨损痕迹,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技术传统”的讨论感到着迷,作者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石器技术的变化,试图揭示当时人类的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播。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关于遗址的埋藏学研究,这让我了解到,考古遗址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和文化过程,并非简单的人类活动堆积。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是看似普通的石器,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解读。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国史前史特别感兴趣的读者,而《广西百色盆地枫树岛旧石器遗址》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那个遥远时代的好奇心。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报告,而是将复杂的考古发现,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遗址地貌和环境演变的描写,作者通过分析河流地貌、植被演替等信息,重建了旧石器时代百色盆地周边地区的环境格局,这为理解当时人类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书中对遗址堆积过程的详细描述,也让我对考古遗址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被书中关于遗址“原地埋藏”和“搬运埋藏”的讨论所吸引,这让我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出土遗物都一定是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也可能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书中对石器工具类型的细致划分,以及对不同类型石器组合的研究,也为理解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石叶技术”和“刮削器”的分析,这让我对当时人类如何利用石材制作工具,以及这些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用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有了更丰富、更生动的想象。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广西百色盆地枫树岛旧石器遗址》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便涌现出无数的遐想。这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承载着数万年历史的印记。作者在书中,通过极其详尽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书中对遗址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水文环境的描述,都为我们理解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奠定了基础。我特别被书中对遗址中出土的动物化石的分析所吸引,这些动物骨骼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生态环境的信息,更可能揭示出人类的狩猎对象和狩猎活动。书中还对遗址中出土的石器进行了详细的类型学划分和技术分析,这让我对当时人类的工具制造能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被书中关于“石片技术”的探讨所吸引,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石材,如何通过敲击来获得石片,以及如何对石片进行加工和修整,使其成为有用的工具。这些精细的描述,让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远古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我们祖先的窗户,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文明的曙光。
评分《广西百色盆地枫树岛旧石器遗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考古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明的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以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旧石器时代。我被书中对遗址地层堆积过程的详细描述所吸引,这让我了解到,考古遗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书中对遗址中出土的石器进行了细致的类型学分析,从石器的大小、形状、材质,到加工痕迹、使用磨损,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工具链”的分析感到惊叹,作者通过分析石器的制造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功能,勾勒出了当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关于遗址的埋藏动力学研究,这让我对考古遗址是如何被保存下来,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导致遗址的破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考古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去解读这些信息,如何去理解人类早期文明的演进。
评分我一直对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充满好奇,而《广西百色盆地枫树岛旧石器遗址》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个遥远时代的大门。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个具体的考古发现,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研究和理解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的视角。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遗址的“整体性”和“地层学意义”,这让我意识到,考古学研究并非简单的“挖宝”,而是要将每一个出土的遗物都置于其原始的埋藏环境中去考察,才能真正揭示它们的历史信息。书中对枫树岛遗址的地层划分,以及不同地层中出土的石器、动物化石等遗物的组合关系,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分析。通过对这些地层和遗物的排序,作者成功地重建了遗址不同阶段的堆积过程,以及各个阶段人类活动的特征。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石核-石片”分析的内容所吸引,作者详细描述了古人类是如何选择石料,如何通过敲击技术获得石片,以及这些石片是如何被加工成各种工具的。这些描述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远古人类在火堆旁,专注地打磨石器的场景,感受到他们那种精湛而实用的技艺。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遗址的埋藏机制,比如哪些是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哪些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扰动,这种严谨的研究方法,让我对考古学研究的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普通的石器,也可能承载着巨大的信息,等待着我们去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