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余承君、黄文浩、陈广庭撰的《河西走廊》即围绕地跨甘肃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和嘉峪关的千里大夹缝——河西走廊而展开,这片由祁连山造山带和阿拉善地块共同造就的狭长走廊,拥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流河水系,很大的地理特征是绿洲与戈壁兼有、肥沃与贫瘠共生。除却自然地理,本书*着眼于河西走廊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战略长廊、中国通往世界的陆上通道,这里历经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反复拉锯、激烈碰撞,留下了河西长城、阳关、玉门关等见证;这里是三大宗教东传的中转站,留下了法显、玄奘的历史足迹;这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诞生了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
前言
区域地貌示意图
千里大夹缝
一 自然地理
荒漠大盆地
武威盆地
张掖-民乐盆地
酒泉盆地
花海-金塔盆地
安敦凹地
黑河沿岸带状绿洲
西部绿洲群
祁连山前冲洪积平原
挤压隆起山地
北山之南
河西砾漠
北戈壁·一百四戈壁
北祁连地槽
龙首山南缘断裂
阿尔金断裂东段
榆木山地
焉支山
冰雪融水
石羊河水系
黑河流域
疏勒河水系
灰棕荒漠土
灌漠土
沙漠化·盐碱化
西伯利亚气流通道
“世界风库”
黑风暴
河西走廊地震带
雷公山
磨脐山
安远盆地
“抓喜秀龙”
古龙山
窟窿山丹霞地貌
古浪河
大靖绿洲
古浪峡
莲花山
西营河
红水河
东沙窝
四十里大沙漠·八十里大沙漠
邓马营湖
河西走廊*窄段
武当山
永昌绿洲
河西堡盆地
御山峡谷
大河坝滩
乌牛坝河
清河绿洲
金川河
双湾绿洲
花草滩
皇城草原
绣花庙山地
红寺湖沟谷平原
马营河
大马营草原
扁都峡谷
童子坝河湿地
洪水河
海潮坝河
东大山
石岗墩戈壁滩
平山湖丹霞地貌
黑河滩湿地
临泽黑河冲积平原
扎尔墩戈壁
梨园河下游
双泉湖
黑达坂
黑河小三峡
月牙湖
大湖湾
大夹滩
回回沙漠
海子湖滩
夹山
金塔绿洲
鸳鸯池水库
花城湖
文殊山
黑山峡谷
断山口河
北大河
黑山湖
九眼泉湖
宽台山
妖魔山
红柳峡火山岩
昌马盆地
花海盆地
赤金绿洲
北石河
石油河
鹰嘴山
花牛山
小宛南山
安西绿洲
榆林河
浪柴沟
三危山
白山
鸣沙山
“魔鬼城”
南湖绿洲
党河下游
大泉河
月牙泉
渥洼池
祁连山北坡生态
走廊温带荒漠植被区
河西种子植物区系
盐化草甸
超旱生灌木
昌岭山森林
东大山自然保护区
瓜州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
硅化木
樟子松
胡杨
“戈壁滩四宝”
裸果木
梭梭·白刺
多枝柽柳·沙生柽柳
蒙古扁桃
膜果麻黄
沙拐枣·籽蒿
绵刺·泡泡刺
半日花
柠条锦鸡儿群落
枇杷柴
盐爪爪
花花柴
锁阳·甘草·黄芪
肉苁蓉
麻黄
沙生针茅
冷蒿
沙芦草·登厢草·毛披碱草
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
“玉门鸟”化石
雪豹
岩羊·盘羊·黄羊
白唇鹿·白臀鹿
豹猫·草原斑猫
鹅喉羚
猞猁
暗腹雪鸡·蓝马鸡
胡兀鹫
灰鹤·蓑羽鹤
黄爪隼·燕隼·灰背隼·红隼
二 经济地理
从放牧到采樵
自然绿洲垦殖化
西北粮仓
“金张掖,银武威”
“万国博览会”
丝绸之路东段干线
兰新铁路走廊段
引水拉沙
北府渠·阳开渠·阴安渠
双塔水库
西大河水库
金昌镍
山丹煤
老君庙油田
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
莫高葡萄庄园
胡麻
白花苇
河西甜菜
啤酒花
红花
李广杏
熊猫豆
毛栗子·薄皮核桃
山丹军马场
山丹马
安西牛
凉州驴
双峰驼
河西猪
武威驼毛
甘州胰子
嘉峪石砚
夜光杯
三 历史地理
原始定居活动
鸳鸯池墓地
皇娘娘台遗址
火烧沟遗址
三角城遗址
月氏·乌孙
羌人
匈奴
汉人的世家豪族
粟特人
河西回鹘 135 六谷部
河西四郡
五凉政权
归义军
“甘凉”
沙州
“凿空”西域
河西之战
吐蕃进军河西
隋炀帝西巡
凉州会谈
玉门关·阳关
河西长城
河仓城
悬泉置
骊靬遗址
骆驼城
锁阳城
嘉峪关
镇夷堡
黑山岩画
新城魏晋壁画墓
大司农平斛
“马踏飞燕”
河西简牍
西夏碑
大靖古镇
四 文化地理
裕固族
回族
蒙古族
行面·腊肉·茯茶
锁阳酒·瓜州瓜·双塔鱼
黄酒·南酒
肃州水烟
民间筵悦
初一的元宝·初二的皮条·初三的玛瑙
请年茶
茶屋·茶摊
谝闲传·喧谎儿
“奠鹰”
平天仙姑崇拜
敦煌裸体风尚
古董滩拾宝
击石燕鸣
敦煌文化
五凉文化
敦煌书派
敦煌壁画·敦煌绢画
西域图记
凉州府志备考
莫高窟
东千佛洞·西千佛洞
天梯山石窟
张掖大佛寺
西来寺
武威文庙
张掖钟鼓楼
张掖山西会馆
凉州乐舞
曲子词·曲子戏
凉州贤孝
河西宝卷
酒泉地蹦子
凉州攻鼓子
西大滩赛马会
张骞
霍去病
皇甫隆
竺法护
乐僔
徐邈
仓慈
“敦煌五龙”
马可·波罗
伯希和
张大千
孙健初
说实话,我是在一次闲逛的书店里,被《河西走廊/中国地理百科》的装帧设计所吸引的。那种复古而又不失质感的封面,搭配上硬朗的书脊,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内容的厚重与专业。我并没有立刻翻开它,但它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猜想,这本书的编写团队一定是呕心沥血,对河西走廊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呈现。它可能不仅仅停留在对地理特征的描述,例如海拔、气候、土壤等等,更会深入到它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它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在贸易、宗教、艺术等方面留下了哪些不可磨灭的印记。我甚至会联想到,书中是否会探讨河西走廊对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影响,以及它在民族融合中所扮演的角色。对我而言,理解一个地方,不仅要看它的山川河流,更要看它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痕迹。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一趟精神上的旅行,让我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漠,感受历史的风沙,聆听驼铃的声音,去理解这片土地的灵魂。
评分最近听朋友提起《河西走廊/中国地理百科》这本书,虽然我不是地理学专业的,但“河西走廊”这个名字总让我联想到壮阔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故事,所以我也留心了一下。我常常觉得,中国的地理百科全书,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事实堆砌,更应该包含着各地独特的文化和人文气息。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对河西走廊的自然景观进行细致的描绘,比如祁连山的雪山、草原,额济纳旗的胡杨林,以及沿途的绿洲和戈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带我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习俗、信仰,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我设想着,书中是否会有关于当地美食、传统手工艺、或者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我喜欢那种能够将地理知识与人文情怀巧妙结合的书籍,它们能让我更立体地去感受一个地方。对于河西走廊,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触动心灵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份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命力。
评分《河西走廊/中国地理百科》这本书,我之前是在一个朋友的书架上偶然瞥见的,封面上那大气磅礴的“河西走廊”几个字,以及“中国地理百科”的副标题,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兴趣。要知道,河西走廊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一直承载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色彩,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无数商旅、军队、文化交流在此汇聚的生命线。我一直对这条地理廊道充满了好奇,它究竟有多宽?它为何会形成?它孕育了怎样的文明?这本书的出现,仿佛给了我一个深入探索的绝佳契机。我设想着,书中定然会详细描绘河西走廊的地形地貌,从祁连山冰川融水如何滋养了这片土地,到戈壁荒漠如何塑造了其独特的风光。我想象着,那些古代的城池,如玉门关、阳关,它们如今是何种模样,书中是否会有精美的插画或复原图?更重要的是,我期待着了解在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是如何在这严酷的环境中生存繁衍,又留下了怎样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地理书籍,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能窥见那个曾经辉煌而又充满传奇的时代。
评分我最近刚好在为一篇关于中国古代交通线的研究做准备,《河西走廊/中国地理百科》这个书名,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一样。我立刻就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知道,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连接中原与西域最重要的通道,其地理条件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古代的交通方式、商贸路线以及军事布防。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这些方面。例如,书中有没有提到不同时期,河西走廊的交通线路是如何变化的?它又因为哪些地理障碍(比如沙漠、山脉)而形成了特定的路线?我对古代的驿站、关隘等基础设施也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了解它们的功能和布局。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提及在这条走廊上往来的各种人群,他们的构成、目的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文化交流。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一本地理读物,更在于它能够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帮助我更清晰地勾勒出古代中国与外界交流的宏大画卷。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勾勒出宏大地理格局和深远历史影响的著作情有独钟,《河西走廊/中国地理百科》这本书,光是书名就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我设想,这本书的编写必定是严谨而全面的。它应该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而是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分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格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比如,它为何会成为重要的战略通道?它对古代中国统一和分裂的进程有何影响?书中是否会涉及相关的历史事件,例如汉唐时期的对外开拓,以及后来不同王朝对河西走廊的统治和管理?我更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于河西走廊的生态系统有深入的探讨,包括其水文、气候以及由此孕育出的独特动植物资源,以及这些资源是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的。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关于河西走廊的立体、多维度的认识,让我能够理解它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