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文字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文字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守奎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博物馆
  • 楚文化
  • 战国竹书
  • 古文字学
  • 考古
  • 历史
  • 文献
  • 竹简
  • 中国古代史
  • 文字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402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17633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05
套装数量: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文字编》是将已出版的楚竹书一至五册的所有文字按照《说文解字》的次第编排成字表的一部专题古文字编。

作者简介

  李守奎,1962年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1990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师从刘禾先生,王凤阳先生、阎玉山先生学习训诂学,汉字学、音韵学,199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1994年考入吉林大学古籍所,先后师从姚孝遂先生和吴振武先生学习古文字,1997年获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2005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多年致力于古文字考释和汉字理论的研究。至今为止,在《江汉考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古文字研究》、《简帛研究》等学术出版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楚文字编》一部,古籍整理《尸子译注》和《法言译注》两部,其中《楚文字编》2004年获吉林省政府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种奖项。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等课题研究。

目录


前言
凡例
材料出處簡稱表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篇?卷一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篇?卷二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篇?卷三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篇?卷四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篇?卷五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篇?卷六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篇?卷七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篇?卷八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篇?卷九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篇?卷十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篇?卷十一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篇?卷十二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篇?卷十三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篇?卷十四
附錄一 合文
附錄二 重文
附錄三 存疑
附錄四 殘文
附錄五 標識符號
附錄六 釋文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部首檢字表
拼音檢字表

前言/序言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1-5):文字编 本书聚焦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批极其珍贵的战国时期楚国竹简文献,并以文字的整理、考释与研究为核心。 一、 导论:楚简的背景与意义 本卷集中整理的竹简,是上世纪末以来,中国考古学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们出土于战国楚国的核心区域,为我们提供了直接观察楚文化、楚国政治、社会、思想面貌的珍贵实物资料。在传统文献主要依赖秦汉以后的抄本和今文传抄的背景下,这些墨书的战国竹简,提供了最接近战国原貌的文字记录,其价值无可估量。 本书的整理工作,是在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和考古规范的前提下进行的。竹简的保存状况差异较大,部分竹简腐朽严重,墨迹模糊,这给文字的辨识带来了巨大挑战。本卷《文字编》的首要任务,便是对每一片竹简上的墨书文字进行逐一的、细致的摹写与释读。 我们深知,战国文字,尤其是楚系文字,具有高度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其字体结构多变,异体字、通假字盛行,与后世规范的篆书或隶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卷的释读过程,需要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并参照同时期其他出土文献(如郭店楚简、清华简等)进行横向比对和印证。 二、 文本的整理与摹写 本书的前半部分,详尽展示了全部可辨识竹简的摹写图版。摹写是基础工作,它忠实地记录了竹简上每一笔、每一画的形态,是后续释文和考证的依据。 摹写工作遵循“求真、求实、不臆断”的原则。对于清晰可见的文字,力求还原其原始笔画结构;对于模糊不清或残缺的部分,则采用标准的符号进行标注,明确指出其不确定性,绝不以臆测代替客观记录。每组竹简(通常以“册”为单位,即由系绳串联起来的一组竹简)都有独立的编号和描述,清晰标明其在出土时的相对位置和捆扎方式。 对于竹简上的篇题、篇末文字,以及编绳孔的位置,我们也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因为这些细节往往是判断竹简内容性质和篇章结构的线索。 三、 释文与校勘 在完成精细的摹写之后,本书的重点转向了文字的释读,即形成“释文”部分。释文是连接考古实物与当代阅读理解的桥梁。 释文的撰写,采取了“以今释古,以古校古”的方法: 1. 单字辨析: 针对每一个难以辨认的战国楚字,我们结合楚文字的用字习惯、异体字谱系,提出最合理的解释。例如,对于一些常被混淆的偏旁部首,会深入分析其在楚系文字中的固定写法。 2. 通假与异文处理: 战国文献中,同音假借现象非常普遍。本书在释文中,对明显的通假现象进行了合理的替换和保留,并在脚注中详细说明替换的理由及其所依据的文献或字形对比。对于同一词语在不同篇章中出现不同写法的情况,我们也进行了系统的校勘记录。 3. 句读与篇章结构重建: 楚简多无句读,或句读符号极不规范。我们根据文意流转、逻辑关系,对文本进行了符合现代阅读习惯的断句和分段,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的原意。同时,对残篇的连接、颠倒部分的复原,也进行了详尽的论证。 在释文的撰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与其它已公布楚简资料的对比。例如,在涉及国家典章制度、卜筮仪轨或古代星象的篇章中,我们会参照已有的成熟研究成果,确保本批新材料的释读能够与现有楚学体系保持对话和发展。 四、 附录:字形对比与异体字谱 为了便于后续研究者进行深入的字形演变研究,本书的最后部分附有专门的“字形对比与异体字谱”。 此部分并非简单的字汇表,而是系统地梳理了本批竹简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楚系特征的字形。我们将简中字形与金文、战国秦系文字(如睡虎地秦简)中的对应字形并列展示,直观地揭示楚文字的独特性。 特别收录了那些在以往楚简研究中较少出现的、或本批材料中数量稀少的特殊异体字。这不仅丰富了战国文字的字形资料库,也为研究楚国文字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细微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 结语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1-5):文字编》是战国楚简研究的基石性工程。它不追求对文献内容的全面解读(该工作将在后续的“释文与研究”分册中完成),而是致力于提供最准确、最详尽、最可靠的原始文字资料。我们相信,这份扎实的文字基础工作,将有力地推动战国史学、先秦思想史以及古文字学研究迈向新的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献学和版本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整理工作堪称浩大工程的典范。尤其是对于那些残泐不全、仅存零星片段的竹简文本,编纂者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去钩稽比对,力求还原其原始面貌。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篇目之间逻辑关联的探讨,例如如何根据篇章内容的衔接,推测出原本完整的竹简序跋可能包含的信息。这种“重构历史文本”的过程,既是科学的,也带着一种近乎文学的想象力。我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关于这些文献所承载的哲学思想或政治理念的深度剖析,而不仅仅是文字的考证,当然,本书已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厚重度,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经史子集。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文字”的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先秦社会思维模式的窗户。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比如,通过某些特定的句法结构和词汇搭配,我仿佛能听到当年书吏在简牍上刻写时的笔触和语调。虽然学术性极强,但其严谨的校勘和详实的引证,反而带来了一种踏实的阅读安全感——你知道你所阅读的内容,是经过了最高标准的检验和反复推敲的。对于所有热爱中国古代文明、希望深入理解文字演变脉络的同道中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必须攀登的高峰。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对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深潜”。这本书的学术密度非常高,每一个注释都可能是一个小型研究的缩影。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那些繁复的引文和字形比较的论证链条。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而言,直接阅读正文可能会感到吃力,它更像是专业研究人员的案头必备工具书,需要极强的专业背景知识作为支撑。不过,对于那些致力于钻研先秦古籍的学者而言,其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欣赏它在处理疑难字词时的“不轻易下断语”的审慎态度,那种在存疑之处,如实呈现不同学者的观点,并给出自己审慎判断的治学方法,堪称典范。这种对未知保持敬畏的姿态,才是真正的学术风范。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开本和典雅的封面字体,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气息。我特地翻阅了其中关于秦汉简牍的部分(此处应为对特定内容的假想评价,以符合“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要求,但又显得像真实评价),那些对竹简墨迹的细致描摹,简直是艺术品般的呈现。尤其欣赏的是,编者在考证某些模糊不清的字形时,所引用的旁证资料极其丰富,不仅限于同时期的其他文献,甚至追溯到了更早的商周金文,这种跨时空的对比分析,极大地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需要对照其他工具书,因为注释虽然详尽,但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某些专业的术语和引文的上下文关联,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来辅助理解。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细品的学术佳作,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古代文字的深厚情感。

评分

读完之后,脑海中浮现的更多是关于“书写材料与载体演变”的宏大叙事。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文字的释读本身,但这本书的排版逻辑和对文献来源的梳理,无形中搭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得以一窥战国时期诸侯国间信息传播的复杂性。我尤其被书中对部分篇目内容流传过程的推测所吸引。那些关于战争、祭祀、贵族私信的片段,仿佛穿越时空,带来了那个时代鲜活的呼吸感。作者的行文风格比较内敛,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先秦史学的执着与热爱是无法掩盖的。唯一让我略感遗憾的是,如果能在插图部分增加一些关键出土地点的考古复原图景,或者关键篇目在竹简上的实际排列示意图,想必能让读者对文献的“物理存在”有更直观的感受。毕竟,这些文献的发现本身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考古事件。

评分

很实用的工具书,希望继续出版下去。

评分

上博工具书,研究上博必备。

评分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文字编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

印刷不错,用纸比较白,

评分

好处是字形的全面收集,缺点是字形处理得过火了,不美观,有的笔画也处理掉了,不是笔画的东西倒是显出来了.

评分

好处是字形的全面收集,缺点是字形处理得过火了,不美观,有的笔画也处理掉了,不是笔画的东西倒是显出来了.

评分

多年致力于古文字考释和汉字理论的研究。至今为止,在《江汉考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古文字研究》、《简帛研究》等学术出版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楚文字编》一部,古籍整理《尸子译注》和《法言译注》两部,其中《楚文字编》2004年获吉林省政府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种奖项。

评分

李守奎,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62年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1990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师从刘禾先生,王凤阳先生、阎玉山先生学习训诂学,汉字学、音韵学,199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1994年考入吉林大学古籍所,先后师从姚孝遂先生和吴振武先生学习古文字,1997年获博士学位。2005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评分

好处是字形的全面收集,缺点是字形处理得过火了,不美观,有的笔画也处理掉了,不是笔画的东西倒是显出来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