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的改革开放使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想一时如潮水般被介绍进来,形成对我国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一种强大冲击。面对这种冲击,中国的考古界困惑了,俞伟超先生困惑了。为了摆脱困惑,推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生俱来的锐意进取性格,使俞伟超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了他学术生涯中最为艰难的一次学术思想攀援。与前期的攀援截然不同,那时他不过是众多攀援者中的可畏后生,现在却是攀援队伍的主帅,集成败功过的历史责任于一身。攀援的主峰仍然是考古学的目的论和方法论。这是一次历时近十年的漫长、痛苦而危险的攀援。为了寻找攀援的途径,他组织人系统翻译出版了西方特别是美国二战后考古学、人类学各学派的代表性理论文章,并通过批判性的深入思考和比较对这些学术思潮进行了梳理,以便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在这一过程中,他著文重点介绍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影响较大的美国新考古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并在考古实践中进行了检验。顿时,误解的批评、冷峭的责难接踵而来,似乎他成了新考古学派在中国的总代表,这使他倍感孤独和寂寞。但他并没有因此停息哲学的思考,放慢攀援的节律,他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行了。后来,他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用深沉的语调自慰说:“孤独、寂寞、苦闷、彷徨地跋涉人生,大概是思想家和诗人注定的命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终于完成了这次脱胎换骨“涅檠”式的攀援,实现了学术思想的再一次升华。
内页插图
目录
一座用生命和智慧熔铸的学术丰碑(代序)——俞伟超先生的学术贡献评述
思想是考古学的工具——论俞伟超的考古学理论与实践
楚文化渊源探索的回顾与思考——怀念俞伟超先生
类型学的类型——考古类型学方法论的检讨
“系列样品”的考古质疑
科技考古概述
三大区交汇与中国文明起源
中国数字的产生与文字的起源
史前私有制的起源与发展——湘西北澧阳平原个案的分析与研究
试论班村遗址前仰韶时期文化遗存
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龙山文化的再分析
中国新石器时代使用猪进行祭祀和随葬的研究
天山北路墓地一期遗存分析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考古学文化研究摭拾
从夏聚到商城——垣曲古城南关夏商聚落演变试探
商汤伐桀经行路线新探
“虎食人卣”及相关图像的史影蠡测
夫■申鼎、自余钟与邻子受钟铭文研究
周原考古札记四则
由周原遗址陶文“周”论“周”地与先周文化
试论周代棺椁构筑程序及相关葬仪
试论中国昭穆制度的起源
从山东小邾国的考古新发现谈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之四
晋都新田的年代和布局
汉代京城、帝陵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尊者无形:秦汉陵墓随葬人俑的思考——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
胡汉战争画像与胡汉战争
中国早期佛像的重要发现——论重庆新发现的纪年钱树佛像
匈奴、鲜卑的金属饰牌
中国古代的徒刑及刑名的演变
日本古代的大王陵园与国造墓园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服饰研究
日藏人华粟特人石床榻舞蹈图
郑和捐抄《妙法莲花经》手卷调查记
前言/序言
一座用生命和智慧熔铸的学术丰碑(代序)——俞伟超先生的学术贡献评述
2003年12月5日,我们敬爱的导师——前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著名考古学家、教育家俞伟超先生走完了他70年的人生旅途,怀着对一生钟爱的考古文博事业的憧憬,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考古学家的杰出代表,俞伟超先生为新中国的考古文博事业奋斗拼搏了整整半个世纪。他从选择投身考古文博事业的那天起直到生命的终结,始终坚定虔诚地奉行着自己“我们必须听从生命的召唤,必须不断地往前走”[1]的人生原则,热情激荡地用自己的全部智慧为新中国考古文博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思考。他生前出版的一部专题考古发掘报告、一部学术专著、三部学术论文集[2]及发表在中外各种报纸杂志上的近百篇学术论文和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就是他在半个世纪中为新中国考古文博事业艰苦拼搏、探索和思考的结晶。其研究范围之广,学术价值之高,使俞伟超先生成为中外公认的中国考古学体系的主要构建者之一和天才的中国考古学巨擘。
在全国考古文博界同仁都在深切缅怀俞伟超先生的今天,回顾他的学术道路,总结他的学术贡献,无疑对我国考古文博事业今后的发展和学术后辈的成长都大有裨益。
作为新中国的考古学骄子,俞伟超先生的学术贡献当然主要在考古学方面,后来由于工作环境的变化,才涉足于博物馆学和文物学。仅就考古学而言,俞伟超先生研究的范围,上起旧、新石器时代,下迄唐宋,专攻战国秦汉考古,始终醉心于考古学理论方法的探索,而且在这些学术领域的研究上都卓有建树,自成一家,这在当代中国的考古学家中,是罕有其比的。著名考古学家杨泓先生对此感触颇深,曾多次对笔者说:“如果要写一部多卷本的《中国考古学》,俞伟超无疑是最合适的作者人选。”俞伟超先生在中国考古学界的地位于此可见一斑。
俞伟超先生纪念文集:学术卷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