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山越墓发掘报告 [Excavation Report on the Burials of the Yue State at Hongshan]

鸿山越墓发掘报告 [Excavation Report on the Burials of the Yue State at Hongsha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京博物院,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省考古研究所 等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报告
  • 越国
  • 鸿山越墓
  • 发掘报告
  • 历史
  • 文物
  • 古代史
  • 浙江省
  • 考古学
  • 墓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1710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4357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Excavation Report on the Burials of the Yue State at Hongsha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位于江苏无锡、苏州两市交界处的鸿山东周越国贵族土墩墓群,于2004年4月至2005年6月抢救发掘,2005年6月至2006年工月进行文物修复和资料整理,2006年8月完成发掘报告编写,2007年下半年四本一套的《鸿山越墓发掘报告》即将出版,这无疑是考古学上的一件盛事。作为一名曾经参观过发掘现场、观摩过出土文物、一直关注越文化考古进展的同行,我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所以,当发掘和报告编写主持者张敏先生邀我为报告写序的时候,我没有推辞,而是高兴的接受了。因为我知道,这是给我的一个先睹为快、认真学习的机会,我衷心地向他们表示感谢!
  鸿山贵族墓地2005年4月被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即可见其发现的重要意义和大家对它的重视。而要更深入地了解其在中国考古学上的地位,我觉得还有必要回顾一下越文化考古的历史。
《汉唐之间:中原与边疆的文化互动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动与深度融合的时期——大致涵盖汉末至唐初的数百年间(约公元3世纪至7世纪)。这是一个传统儒家文化体系遭受冲击、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佛教影响力急剧扩张,以及南方区域文化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本书旨在通过对考古学、历史文献、碑刻、艺术史及物质文化遗存的综合分析,深入探讨中原核心区域与周边边疆地带在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技术交流、丧葬习俗及艺术风格等层面的复杂互动关系。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区域整合与文化张力: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重构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三国鼎立至隋唐统一这一历史框架下,中原王朝权力结构变迁对周边郡县产生的影响。重点考察了以洛阳、长安为中心的政治权力中心如何通过军事屯垦、移民安置以及文化渗透的方式,试图将新纳入版图的区域整合入其文化体系。 1. 北方边地的“汉化”与“胡化”: 详细梳理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后,在国家治理层面采纳汉族制度的实践与局限。通过分析墓葬形制的变化,例如中原的土洞墓与游牧民族的穹庐式埋葬痕迹的并存或融合,探讨了统治阶层在文化认同上的摇摆与取舍。特别关注了“代郡模式”等在边疆精英阶层中形成的、既保留游牧特色又吸纳汉族礼制的混合性文化。 2. 南方士族的南迁与地域文化的勃发: 研究了永嘉之乱后,大量世家大族南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的冲击与重塑。重点分析了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独特文化景观,如对山水园林观念的深化、佛教玄学(清谈)在南方士族中的流行,以及其在建筑和器物制作上对北方技术(如制瓷技术)的吸收与改进。考察了东晋、宋齐梁陈时期的钱币铸造与度量衡制度,揭示了南方政权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巩固其统治基础。 第二部分:信仰的跨界流动:佛教、道教与本土神祇的对话 宗教信仰是连接不同族群和地域文化最有效的载体之一。本部分致力于探究公元3世纪至7世纪,不同信仰体系在中原与边疆之间如何传播、适应和本土化。 1. 佛教艺术的“在地化”转型: 考察了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等重要佛教造像中心的演变。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佛教本身的教义传播,而在于其艺术表达形式如何迎合不同地域受众的审美。例如,早期云冈石窟中受犍陀罗风格影响强烈的造像,如何逐步过渡到唐代追求“褒衣博带”、更具中原世俗化特征的风格。分析了壁画题材中对世俗贵族生活场景的描绘,标志着佛教叙事与本土文化叙事的融合。 2. 道教的组织化与国家化: 探讨了这一时期道教(特别是上清派和灵宝派)如何在士族阶层中获得支持,并试图构建一套与儒家礼制并行不悖的宗教体系。关注了在北方政权中,道教经典被用作政治合法性论述的案例,以及道教仪轨对民间信仰的规范化作用。 3. 地方性神灵崇拜的抵抗与共存: 审视了在官方承认的儒释道之外,地方性的山川神灵、英雄崇拜及巫术残余在不同地域的生命力。通过对地方志记载和小型出土神像的分析,展示了精英文化与民间信仰之间复杂且充满张力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物质生活的迁徙:技术、工艺与日常生活 物质文化是文化互动的最直观体现。本部分着重于技术传播的路径、手工业的专业化以及日常器物的风格变迁。 1. 陶瓷技术革新与区域特色: 深入分析了越窑青瓷(南方)与北方成熟的白瓷(如邢窑)技术体系的差异与相互影响。探讨了南北方对铅釉陶器、低温铅绿釉等技术在这一时期的广泛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通过商路传播到边疆地区,例如对西域和朝鲜半岛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唐代三彩技术出现前,黄绿釉器皿在不同地域的流行程度。 2. 纺织品与服饰符号的借用: 借助壁画和出土的少量实物,研究了中原服饰(如襕衫、帔帛)向北方游牧民族上层渗透的情况,以及反过来,胡服元素(如翻领、窄袖)在汉人日常服饰中被采纳的现象。探讨了特定纺织品纹样(如联珠纹、宝相花)在不同文化圈中的意义转换。 3. 墓葬中的饮食与宴饮场景再现: 考察了随葬明器中对酒器(如双耳罐、温壶)和食物模型(如面点、牲畜)的描绘。研究不同族群在丧葬礼仪中对“宴饮”场景再现的偏好,揭示了不同群体对“孝道”和“来世生活”想象的差异。 第四部分:空间叙事:从边塞诗到域外交流 本部分将视角拓宽至地理空间与文化认知层面,探讨人们如何通过文字和图像来构建对“内部”与“外部”世界的理解。 1. 边塞诗歌的演变与地理认知: 分析了建安文学中对“北地”的悲凉描写,以及六朝时期士族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化”构建。研究了唐代边塞诗兴起前,曹魏、西晋时期士人如何描绘与少数民族接触的边疆地带。探讨了这些文本如何反映了中原精英对“蛮夷”的刻板印象与现实接触的复杂性。 2. 丝绸之路与域外物质的输入: 聚焦于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虽然受到战乱影响,但依然保持的文化交换功能。通过分析出土的域外风格金银器、玻璃制品以及钱币(如罗马拜占庭金币),论证了中原地区对外部奢侈品和异域审美的持续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如何刺激了本土手工业的学习和模仿。 结论: 本书总结认为,汉唐之间的文化互动并非单向度的“汉化”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协商与创造性的动态平衡。边疆民族的军事力量带来了制度与人口的重组,而中原的文化系统则通过其强大的制度化能力和艺术感染力,在不断吸收外来元素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结构性调整,最终为隋唐盛世的多元文化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的结论强调了文化交流中的能动性,即地方文化和外来族群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文化重塑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被如此专业的考古术语震慑住了,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发现作者群的叙事逻辑异常清晰有力。报告的组织结构是高度模块化的,每一部分都聚焦于特定的研究目标,使得信息检索非常高效。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最引人入胜的往往是那些特级文物的解读——那些工艺的精湛、造型的奇特,无不体现出当时手工业技术的巅峰水平。然而,更让我着迷的是报告对于陶器和原始漆器残片的细致描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碎片,恰恰是复原日常生活和技术传承链条的关键证据。那些对器物表面残留物的分析,虽然晦涩,却指向了古代制器工艺的秘密,让人由衷感叹古代匠人的智慧与耐心。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历史的细节通过科学的梳理得以重见天日。

评分

这部厚重的考古报告着实让人对古代的丧葬习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那些精美的玉器、青铜器纹饰的细致描摹中,我仿佛能触摸到两千多年前越国贵族的庄重与威严。尤其是那些墓葬形制的分析,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建筑史与社会阶层变迁史的缩影。报告对于出土文物的分类、测年以及与周边文化遗址的对比研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每一个图版、每一张测绘图都倾注了发掘团队的心血。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象,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这些随葬品是如何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它们承载了多少关于生死、信仰乃至国家命运的密码。对于任何对先秦考古,尤其是南方吴越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基石文献,它提供的第一手资料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让人对历史的厚重感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评分

初翻开这本报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排版的严谨与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那些黑白与彩色的文物照片,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对考古图例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详尽的文字说明和精准的图示,对墓葬的结构和随葬品的布局有一个宏观且微观的把握。尤其欣赏报告在阐述发掘过程中的那种近乎“现场还原”的笔法,它不仅仅是记录“发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了“是如何发现的”,这种方法论的展示,对于未来考古工作的规范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特别留意了报告中关于地层堆积和打破关系的论述,正是这些细微的差别,构成了判断历史序列的关键依据,让人对考古工作的科学性肃然起敬。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每攻克一章,都像解开了一道历史的谜题,带来的成就感是巨大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了一本简单的发掘记录。它更像是一部微观的区域社会史。通过对不同墓葬规模、陪葬品数量和种类差异的对比分析,报告间接勾勒出了鸿山地区在越国统治下的社会分层和财富分配状况。例如,某些墓葬中对礼器和乐器的集中使用,明显指向了特定的等级群体,而另一些相对简朴的墓葬则代表了不同阶层的生活面貌。这种对物质文化遗存的社会学解读,使得冰冷的文物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我惊喜地发现,报告在讨论文化交流时,也触及到了与中原文化、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为我们理解先秦时期南方文化群体的动态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这种多角度的交叉印证,使得整部报告的学术视野显得格外开阔。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纸张的重量上,更在于它为后人留下的研究空间。它以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古代越地社会基础模型。我尤其关注到报告中对于墓地选址环境的生态学分析,这揭示了古人对风水和地理环境的深刻理解,是人地关系研究的宝贵资料。它没有试图给出所有问题的最终答案,反而更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起点,每一个描述、每一个推论,都像是抛出的一个引子,激发着读者去查阅其他相关文献,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和“接下来还能深入挖掘什么?”。这种引导性,才是真正的学术价值所在,它是一扇门,通往更广阔的先秦历史研究的领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