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在音乐剧培养方向为专业主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舞台语言的发声基础,掌握如何运用声音的技巧技能,为表演艺术,塑造人物角色,提供语言声音 的条件,同时,进行歌唱训练,掌握音乐节奏,节拍,音准及乐感,达到说与唱相对统一的教学目的。
内容简介
戏剧学院表演系声乐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舞台语言发声法,并运用声音的技巧与技能,为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人物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为戏剧中的插曲和塑造人物形象提供声音上的条件。
在发声基础训练的起步阶段,学生不论是在歌唱还是在舞台语言方面都面临发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声概念和准确的发声训练方法,从而把科学的发声法有利地结合到歌唱和舞台语言实践中去。
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从事“说”与“唱”两门艺术的研究工作,就是为了能使这两方面得到相对统一的效果。为使发声器官能发挥协调运用作用和肌肉的控制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实际,从训练舞台语言和歌唱发声的角度撰写并选编了这本《声乐和语言发声》教材。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在音乐剧培养方向为专业主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舞台语言的发声基础,掌握如何运用声音的技巧技能,为表演艺术,塑造人物角色,提供语言声音 的条件,同时,进行歌唱训练,掌握音乐节奏,节拍,音准及乐感,达到说与唱相对统一的教学目的。
作者简介
崔瑞英,上海戏剧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7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任声乐教师已有二十七个春秋。长期投身于戏剧学院的声乐教学工作,从事“说”与“唱”的发声研究。目前正投入音乐剧科研教育高地项目——“走进音乐剧声乐教学领域”的研究。
1995年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戏剧表演艺术研讨会”,《话剧舞台语音教学谈》一文发表在《’95戏剧表演教学荟萃》一书中。2004年该文章载入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戏剧戏曲学丛书《表演学文选》一书。2005年编写的《声乐与语音发声》一书,被列入上海戏剧学院教材建设规划丛书。
多年来陆续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过有关声乐方面的文章,如:《如何唱好一首歌》、《话筒前的声乐教学》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原理与方法
一、说与唱的共同点
1. 说与唱都必须保持积极的放松状态
2. 说与唱都要正确地运用呼吸
3. 说与唱都必须有正确的喉型
4. 说与唱都必须建立较宽的音域
5. 说与唱都要有正确的吐字归韵
二、说与唱的不同点
1. 说与唱不同的气息运用
2. 说与唱不同的声音位置
3. 说与唱不同的口腔运用
4. 说与唱对照十一条
三、纠偏改错,因势利导
1. 改变声音位置,解决大本嗓
2. 加强气息训练,消除虚假嗓
四、立足基音,灵活造型
1. 声型统一
2. 声音造型
第二章 练习
第一单元
一、放松练习
二、呼吸练习
1. 慢吸慢呼
2. 慢吸快呼
3. 快吸慢呼
4. 快吸快呼
5. 小练习
三、口腔练习
1. 打开牙关节
2. 弹舌
3. 吹唇
第二单元
一、发音练习
1. 发声的简单原理
2. 发声器官的组成
3. 发声机构的简单认识
4. 嗯呜练习
5. 基音练习
6. 音高练习
7. 节拍练习
二、练习曲
1. 音阶练习(1~15)
2. 母音(a、e、i)练习曲(1~4)
3. 孔空练习曲(1~3)
第三单元 十三辙音韵练习
一、发花辙(a、ia、ua)
1. 发花辙练习曲
2. 发花辙歌曲练习
茉莉花
玛依拉
我为祖国献石油
党啊,亲爱的妈妈
二、依七辙(i、ni、li)
1. 依七辙练习曲
2. 依七辙歌曲练习
曲蔓地
长相依
故事里的事
在一起
三、怀来辙(ai、uai)
1. 怀来辙练习曲
2. 怀来辙歌曲练习
送别
半个月亮爬上来
假如你要认识我
蓝蓝的夜,蓝蓝的梦
四、由求辙(OU、iou)
1. 由求辙练习曲
2. 由求辙歌曲练习
永远是朋友
红豆词
啊!莫愁莫愁
难忘今宵
五、灰堆辙(ei、uei)
1. 灰堆辙练习曲
2. 灰堆辙歌曲练习
问
师长有床绿军被
六、中东辙(eng、ueng、ong、iong、ing)
1. 中东辙练习曲
2. 中东辙歌曲练习
夕阳红
渔光曲
映山红
七、江阳辙(ang、iang、uang)
江阳辙歌曲练习
在那遥远的地方
红河谷
月之故乡
大海啊,故乡
八、乜斜辙(ie、ue)
乜斜辙歌曲练习
我爱你,塞北的雪
满江红
娄山关
九、梭波辙(0、e、uo)
梭波辙歌曲练习
妈妈教我一支歌
塔里木河
我爱你,中国
十、人辰辙(erl、uen、in)
人辰辙歌曲练习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唱支山歌给党听
十一、姑苏辙(U)
1. 姑苏辙练习曲
2. 姑苏辙歌曲练习
金珠玛米亚谷都
小路
十二、言前辙(cln、ian、uan)
1. 言前辙练习曲
2. 言前辙歌曲练习
半屏山
谁不说俺家乡好
十三、遥条辙(C10、iao)
遥条辙歌曲练习
年轻的朋友
江南春早
重整河山待后生
说聊斋
第四单元 十三辙舞台语言发声练习
1. 十三辙语言发声练习
2. 语言气口练习
3. 语言训练一
4. 语言训练二
5. 语言训练三
6. 语言训练四
7. 语言训练五
第三章 歌曲
一、前言
二、如何唱好一首歌
四季歌
宰鸭歌
美丽的姑娘
我的小羊羔
你好吗
为了谁
女儿歌
你那里下雪了吗?
又唱“浏阳河”
金风吹来的时候
大地飞歌
渔家姑娘在海边
英雄
新世纪艳阳天
祝福祖国
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中国的春天
啊!中国的土地
共和国之恋
母亲
想家的时候
梦驼铃
梅花三弄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草原之夜
鼓浪屿之波
最后一个梦
马儿呀!快快走
长江之歌
说句心里话
当兵的人
乡音乡情
母爱
这就是我的祖国
你是这样的人
我像雪花天上来
太阳的儿子
教我如何不想他
樱花
美丽的梦神
玛丽诺之歌
啊!朋友
重归苏莲托
夏日泛舟海上
桑塔露齐亚
小杜鹃
夏日最后的玫瑰
孤独的牧羊人
踏浪
祝愿歌
校园的早晨
一二三四歌
相约一九九八
二十年后再相会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原理与方法
每个人自呱呱落地起,就无时无刻不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符号来同这个世界取得联系,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感,但这是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的本能的声音。而作为一个话剧演员,在舞台上面对千百观众,要把每个词清晰地送人他们的耳朵,要把每一种内心情感通过语言传达给观众,只凭自然的声音,没有科学发声的技巧和方法是不行的。朗诵和念词都要尽先天的资本——声音的质和量……但在这先天条件之外,应该尽后天的技巧或方法。寻求这种技巧与方法的活动便是科学化,这些方法和技巧如被阐明起来,使大家可以知道,先天条件充分地可以增加他的光辉,即使稍不充分,也可以补尝他的缺陷,诗歌与台词的效果,便能保持着他们一定的难度,这种科学化的工作,我们目前正感觉有迫切从事的必要。我们戏剧学院声乐教师的教学任务,即寻找阐明舞台语言发声上存在的各种不良习惯,最终达到清晰、洪亮、起伏跌宕的发音和符合各自人物的声音造型,从而淋漓酣畅地表达人物情感,为塑造各种舞台人物形象服务。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不一样,在整个教学中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可遵循,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我们教师来说,主要是解决怎样把科学发声结合到舞台语言实践中去。
人以概念进行思维,有了明确的概念,才有思想和行为的方向,对于话剧这门课程来说,正确的声音概念就是学生努力的方向。有了对声音概念的清楚认识,才能对照出自身的毛病,才能明白该先练什么,该提高什么,该发展什么。当然,最终这种声音技巧还是要运用到塑造人物中去,但在教学第一阶段,面对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发声技巧这种抽象的概念还没有充分的理性认识时,作为教师必须明确阐明什么是正确的发声方法,什么是话剧演员所需要的声音和技巧。这个概念可以这样来表示:话剧演员的舞台声音,以真声为基础,强调高部位头腔共鸣同时兼口腔、胸腔混合共鸣的声音,在此基础上,能灵活地运用气息,调节共鸣腔与声音位置,使声音具有最大程度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它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浅显、直白、没有穿透力的自然声,又不同于歌唱吐字那样夸张的各声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了便于说清这个概念,我常在上课时有意识地把歌唱发声和语言发声作一些比较,下面结合实践谈几点说与唱的异同。
……
前言/序言
舞台之光:现代戏剧表演的艺术与技巧 本书旨在为戏剧爱好者、表演专业学生以及舞台工作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的现代戏剧表演指南。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的汇编,更是一部实用的、富有启发性的工具书,引导读者在舞台的方寸之间,捕捉和塑造角色的灵魂,理解并驾驭戏剧表演的复杂艺术。 --- 第一部分:戏剧的根基——理解舞台的本质 本部分将从戏剧的起源与发展入手,但重点聚焦于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彻底革新了舞台美学和演员的训练方法。 1. 现代戏剧的思潮流变: 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后戏剧剧场: 详细梳理经典现实主义表演体系(如“体验派”的内在真实性)如何被打破。我们将探讨布莱希特(Brecht)的“间离效应”如何挑战观众的情感代入,以及由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倡导的“空的空间”理论对舞台物质性要求的解放。 身体作为主要的表达媒介: 深入分析默剧、形体剧(Physical Theatre)的兴起,特别是拉邦(Laban)动作分析体系在现代舞蹈与戏剧中的交叉应用,强调非语言叙事的力量。 2. 剧本的解构与重构: 超越对白: 探讨剧本的潜文本(Subtext)——那些没有被直接说出却至关重要的情感和动机。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教演员如何挖掘剧本的“空白地带”,将角色内心的冲突具象化。 情境与环境的塑造: 分析环境(Setting)和时代背景对角色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如何通过对舞台空间、道具的精确感知,构建出可信的角色世界,即使在极简的舞台设计中。 --- 第二部分:演员的自我修炼——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演员的训练是本书的核心,它建立在对人性和自我意识的深刻洞察之上,强调技术训练必须服务于艺术表达的真实性。 3. 声音的舞台运用与情绪的传递: 舞台发声的生理学基础: 本章侧重于如何高效、健康地使用呼吸和共鸣腔体以适应剧场的扩音需求,区别于日常言语习惯。探讨如何通过调整音色、语速、重音和停顿(Pacing and Pauses)来精确控制观众的注意力与情绪反应。 情绪的“技术化”: 探讨如何通过外在的技术练习(如肌肉的放松与紧张控制)来诱发和保持内在的情绪状态,确保情绪的连贯性和舞台上的可重复性,而不是依赖于瞬间的灵感。 4. 身体的叙事性与空间调度(Blocking): 肢体语汇的建立: 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姿态(Posture)、行走方式(Gait)和手势(Gesture)来定义角色的社会地位、心理状态和个人习惯。例如,一个长期处于权威地位的角色与一个长期受压抑的角色的身体差异。 舞台调度(Blocking)的戏剧性: 舞台调度绝非简单的走位。本章教授如何利用“视线(Eye-line)”、“对角线原则”、“接近与远离”等空间概念,使演员的位置本身就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增强场景的张力和冲突感。 5. 角色建构的深度剖析: “动机链”的构建: 如何从角色最终的目的(Objective)追溯到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背后的驱动力(Driving Force)。我们关注角色“想要什么”(What they want)和“为什么想要”(Why they want it)之间的动态平衡。 “对立面”的挖掘: 强调角色并非单一标签的集合,而是充满矛盾的统一体。如何挖掘角色在不同情境下展现出的伪装(Mask)与真实自我(Authenticity),为表演增加层次感和不可预测性。 --- 第三部分:排练场上的实践与合作 戏剧艺术的本质是集体创作,本部分着重于排练过程中的协作技巧、导演与演员的关系,以及技术部门的整合。 6. 排练的阶段性目标与方法: 从阅读到技术合成: 详细规划从初次阅读剧本到技术彩排的各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演员需要完成的任务:概念探索、身体实验、技术整合、情感定型。 即兴(Improvisation)在成熟剧目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在已经定型的剧本中,利用即兴片段来发现新的表演动因或解决排练中的僵局,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游戏。 7. 导演与演员的对话: 有效接受“反馈”的艺术: 探讨如何将导演的指示(Notes)转化为积极的表演行动,而不是产生防御心理。理解不同导演风格(如“概念导向型”、“文本导向型”)对演员提出不同要求时的应对策略。 团队精神与“共同创造”: 强调灯光、服装、音效设计师在表演环境中的重要性。演员必须将这些元素视为表演的延伸,而非外部干扰。 --- 第四部分:当代舞台的挑战与前沿探索 本部分关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现代戏剧表演带来的新要求和新方向。 8. 跨文化表演与角色伦理: 文化敏感性与角色扮演: 在全球剧场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探讨演员在扮演不同文化背景、性别认同或历史时期角色时所应具备的责任感和研究方法,避免刻板印象的重现。 “在场”的体验: 面对数字媒体的冲击,现代戏剧更强调演员在舞台上创造的“不可复制的在场感”(The Liveness),并探讨如何利用这种在场感来深化与现代观众的联结。 9. 适应新兴剧场形式: 沉浸式戏剧(Immersive Theatre)的表演逻辑: 讲解在观众与演员界限模糊的沉浸式环境中,演员需要掌握的即时反应能力和维持角色“不被打断”的表演状态的技巧。 影视与舞台表演的张力: 对比镜头前的表演与舞台上的表演,分析如何将舞台表演的力度有效地“收缩”以适应近距离的捕捉,同时又不失舞台美学。 --- 结语:舞台的永恒回响 本书最终期望能激发读者将表演视为一种持续的、终生的探索过程。舞台不仅仅是展示技巧的场所,更是探索人性、连接彼此心灵的场所。通过对表演艺术的深度挖掘与不懈实践,每一位演员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