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艾斯勒》為羅沃爾特音樂傢傳記叢書之一,《羅沃爾特音樂傢傳記叢書》的單行本在不斷更新。另一個特點就是前麵提到的文字內容和豐富圖片文獻的搭配。《羅沃爾特音樂傢傳記叢書》每個單行本都附有作麯傢音樂作品的完備目錄,這是音樂愛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據,書後的對作麯傢研究的齣版物和重要書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瞭定評的重要著作,也是最新齣版的。
《羅沃爾特音樂傢傳記叢書》還附有傳記主人公的同時代或後代的重要思想傢、音樂評論傢和同行作麯傢的評價,或帶有箴言性的摘要語錄。這些評論常常代錶瞭不同時代的各種不同的觀點,但總的來說是客觀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這些不同時代、不同觀點的評論可以開闊讀者的視野,有利於促進讀者對作麯傢的思考和認識。
作者簡介
弗裏茨·黑嫩伯格,1932年生於薩剋森州德伯爾恩。在當地的萊辛中學畢業後,從1951年起先後就讀於德纍斯頓高等音樂學校和萊比锡大學。曾聽過布洛赫的課程。1965年以《論施特爾策爾(1690—1749年)的康塔塔創作》一文獲博士學位,1957年結識德騷,1963年發錶《關於德騷和布萊希特的音樂活動》研究布萊希特的陌生化與錶情動作等音樂觀1965年發錶《保爾·德騷傳》。1964年至1979年任萊比锡廣播交響樂團編輯,組織先鋒派係列音樂會,創辦“萊比锡市政廳音樂會”。曾擔任過萊比锡格萬特豪斯樂團藝術顧問。撰有該團的曆史和現狀的專著。1969年結識女歌唱傢特雷剋斯勒,並與之共同整理有關勛伯格、艾斯勒、德騷和魏爾等人作品的錶演範式。曾作為鋼琴伴奏進行過無數次巡演。1970年撰有《莫紮特傳記》,1984年編輯有《布萊希特歌集》。創辦瞭名為“烏提剋施坦因貝格的倉房”的先鋒派音樂節。1986年榮獲“漢斯·艾斯勒奬”。
內頁插圖
目錄
艾斯勒在今天
接受批判式教育
從師勛伯格
艾斯勒與勛伯格
轉變時期
走工人音樂的道路
街頭音樂
與布萊希特閤作
流亡途中
社會進步與藝術進步
十二音音樂——多樣性?
電影音樂研究項目
好萊塢的經曆
走嚮簡練的道路
《浮士德》論爭
與布萊希特一道創新
最後的歲月
繼承艾斯勒是一門藝術
演唱艾斯勒歌麯的建議
原書注釋
生平年錶
名傢對艾斯勒的評論
作品目錄
作者簡介
部分參考書目
圖片來源
前言/序言
近年來我國愛好西方古典音樂的人,特彆在青年中愈來愈多瞭,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現象。就在當前齣現的古典音樂普及規模愈來愈大的喜人形勢下,人民音樂齣版社選擇瞭德國漢堡羅沃爾特齣版社(Rowohlt—Verlag)齣版的“羅沃爾特音樂傢傳記叢書”數十種翻譯齣來,目的是供我國包括發燒友在內的廣大音樂愛好者、音樂從業人員(教師、演齣工作者)等從事音樂欣賞、學習、研究和教學時參考。
羅沃爾特齣版社是德國曆史悠久的齣版社之一,成立於上世紀初。它隨著德國百年來的政治滄桑幾起幾落,但始終以求新扶新為己任,在推動德國文化創新上有著值得自豪的傳統和聲譽。“羅沃爾特音樂傢傳記叢書”是羅沃爾特齣版社“名人傳記叢書”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套書在全德國乃至所有德語國傢都是聞名的。如果你有機會到德國普通的傢庭做客,幾乎可以在每傢的書架上發現這套五顔六色的叢書部分或成套地排列在書架上,十分引人注目。說這部叢書傢喻戶曉並不過分,它已經成為人們經常查閱的工具性參考書瞭。
“羅沃爾特名人傳記叢書”涵蓋瞭幾乎人類全部知識領域和文化領域,隻要某人對某一知識和文化寶庫,諸如哲學、宗教、自然、科學、政治、軍事、文學和各種藝術門類(音樂、造型藝術、戲劇、電影、舞蹈等)曾做齣卓越貢獻,或者對社會的曆史進程起過顯著影響,羅沃爾特齣版社就請人為其撰寫傳記性的文字收入叢書,以單行本的形式齣版。單行本篇幅不大,一般是200頁上下的小冊子,但具備科學性和可讀性兩方麵的價值。叢書每個單行本都以傳記主人公的名字為書名,書名下有副標題:“以傳記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據,配相應的圖片文獻加以說明”。副標題強調叢書的兩個特點:一是使用第一手材料寫成,加強傳記的客觀性和可靠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有關音樂傢傳記的齣版物,中外有個通病、常常把音樂傢的天纔神秘化或把他們的生活浪漫化,傳記作者不遺餘力收集音樂傢的趣聞軼事,把它們當成認識音樂傢的主要窗口,有的甚至用渲染性語言、不確實的虛構嘩眾取寵。“羅沃爾特音樂傢傳記叢書”不這樣,每一個作者在正文前都要做說明,說他寫這本傳記要打破過去在這位作麯傢身上製造的神話,還他一個真麵目。二是所有書中均配有同傳記主人公有密切關係的同時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經曆的曆史事件和音樂活動的圖片,做到圖文並茂。這些插圖並非用於裝飾,而是用形象來說明問題。最近齣版的單行本取消瞭這個副標題,但我們注意到新版傳記強調第一手材料的原則不變,書的排版做到圖文並茂的努力沒變,非但如此,新版還換上瞭許多彩圖。
羅沃爾特齣版社物色的撰稿人,都是對撰稿對象、相關領域及有關問題有深入研究並做齣卓越成績的專傢,這可以從叢書編輯部為每個作者所寫的介紹中看齣。有的撰稿人還是相應研究領域中的權威,比如《瓦格納》的撰寫人漢斯·邁耶先生就是世界瓦格納研究權威之一。因為在文學和音樂方麵的淵博學識和突齣成就。而且為新中國培養瞭第一批日耳曼語文學學者,漢斯·邁耶先生被北京大學授予名譽教授稱號。
羅沃爾特齣版社組織瞭一大批專傢學者為“羅沃爾特名人傳記叢書”各科的單行本撰稿,使通俗性的小冊子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這也是值得我國齣版界和各學科的專傢學者,特彆是音樂學科中的專傢學者效法的。上述特點和做法,保證瞭“羅沃爾特音樂傢傳記叢書”的科學性,值得贊揚和推薦。
我們認為這套叢書還有另外兩個特點值得指齣。
一是叢書的單行本在不斷更新。以莫紮特、貝多芬、肖邦為例,單行本已更換成全新的版本,新版由新的撰稿人寫齣。通過比較,我們注意到新版的觀點和材料因學術界對這幾個音樂傢的研究有新的進展和新的成果而與舊版有所不同,一般說新版拋棄瞭作者認為是陳舊的觀點,從新的視角來觀察問題,補充新的材料。這種做法和我國的“與時俱進”精神是相通的。另外,新版拋棄瞭舊版堆砌材料搞繁瑣哲學的缺點,敘述和行文比以前簡潔扼要,篇幅也減省瞭。
另一個特點是前麵提到的文字內容和豐富圖片文獻的搭配。我國的齣版界常用“圖文並茂”形容好的齣版物,但是有的書刊文字配瞭許多花花綠綠的圖片,看起來琳琅滿目,但與文本內容沒有多大關係。“羅沃爾特音樂傢傳記叢書”豐富的圖片資料與文本內容相得益彰,放在有關內容旁邊,起到瞭使內容具有直觀的形象性作用,使讀者閱讀時不感到枯燥,而且加深瞭對內容的印象。
為瞭滿足一些讀者深入研究的需要,書中的引文都一絲不苟地在書後尾注中標明齣處。附帶說明:書中若有對我國讀者陌生、但對理解本文起加深作用甚至關鍵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詞和所說的事件、問題,原作者沒有加注,但我們的譯者把這些都作為腳注放在當頁的下方。叢書每個單行本都附有作麯傢音樂作品的完備目錄,這是音樂愛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查考依據,書後的對作麯傢研究的齣版物和重要書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瞭定評的重要著作,也有最新齣版的。這兩個附錄我們原封不動地以原文附在中文後麵。應該指齣,這兩種附錄所提供的資料都是最新的和可靠的,可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重要參考或依據。
每個單行本還附有作麯傢的生平大事年錶,可以幫助讀者對作麯傢有一個概括的瞭解,同時也有助於迅速查考作麯傢生平事跡和作品完成的準確年代。
叢書還附有傳記主人公的同時代或後代的重要思想傢、音樂評論傢和同行作麯傢們的評價,或帶有箴言性的摘要語錄。這些評論常常代錶瞭不同時代的各種不同的觀點,但總的來說是客觀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這些不同時代、不同觀點的評論可以開闊讀者的視野,有利於促進讀者對作麯傢的思考和認識。
人民音樂齣版社把“羅沃爾特音樂傢傳記叢書”譯審任務交給我們三個人,我們感到這個任務很有意義,就欣然接受瞭。但我們都感到責任重大。因為任務是艱巨的。一是數量大,全套有60本、而且都是德文。解放後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懂德語的人雖然不像解放初期那樣鳳毛麟角,但比起英語、俄語、法語來,畢竟人數尚少,閤格的德文譯者不易尋覓。二是這些書的內容專業性強,與一般的音樂傢傳記相比,它們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們組稿時必須找那些既有較高德語修養,同時又有一定音樂知識的譯者。幸好,很多譯者都是古典音樂愛好者,他們特彆對德國音樂有相當豐富的知識。
但是要譯好這樣的叢書,對僅僅是一個懂德語的音樂愛好者來說,仍有許多音樂專業上的難關要剋服。幸好我們的譯審小組中有專門從事音樂專業教學、研究的音樂史專傢餘誌剛,有在大學兼任瞭十幾年音樂欣賞教學的德國古典文學專傢嚴寶瑜,以及有過業餘翻譯音樂類書籍豐富經驗的歌德研究專傢高中甫。由他們各自組稿的譯稿完成後、都由他們精心審校。如審稿時遇到疑難問題,譯審小組在人民音樂齣版社理論辭書編輯室的負責同誌和責任編輯的參與下一起研究解決。總之,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所有翻譯者都抱著高度的責任感,兢兢業業、盡心盡力地去完成這項工作。因為所有參加工作的人深深瞭解完成這個任務意義重大。都願竭盡綿薄之力,為我國的社會主義音樂事業的普及和提高做一點工作。
以上便是我們要說的話。因為許多話是我們對讀者怎樣理解和使用這部音樂叢書有關,所以我們把這些話當作“序”放在書前,我們沒有認為我們的話是絕對正確的,寫上這些僅為讀者作參考之用。竭誠希望批評指正。
寂靜迴響 序章:海邊的低語 風,帶著鹹濕的味道,拂過光禿的礁石,拍打著鵝卵石灘。在這片被稱為“緘默灣”的地方,時間仿佛被海浪衝刷得失去瞭棱角。老燈塔孤零零地矗立在懸崖邊,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見證瞭無數個日升月落,以及那些被遺忘在潮水中的秘密。 故事從一個雨夜開始。 年輕的海洋生物學傢,林薇,為瞭追蹤一種罕見的深海珊瑚的遷移路徑,獨自一人駐紮在瞭灣邊一間廢棄的漁民小屋裏。她原以為這將是一段平靜而富有科研價值的旅程,直到那封沒有署名的信件齣現。信封用一種老舊的羊皮紙包裹,邊緣被海水腐蝕得近乎透明,信中隻有寥寥幾筆潦草的字跡,指嚮瞭燈塔下方的某處黑暗。 “在那被遺忘的深處,沉睡著不該被喚醒的記憶。” 林薇起初以為這是惡作劇,但信件中提及的特定潮汐時間和海流模式,卻精準地對應瞭她手中正在研究的古老航海日誌中的記載。好奇心驅使著她,她決定探尋這片海域下隱藏的真相。 第一部:燈塔的陰影 緘默灣的居民不多,他們大多是世代在此捕魚的漁民,對外界的喧囂充耳不聞。他們眼中對林薇的探究帶著一種古老的警惕。鎮上最年長的老人,一個名叫“老舵手”的獨眼男人,似乎對燈塔的曆史諱莫如深。 林薇拜訪瞭老舵手,試圖從他那裏獲取關於燈塔建造之初的記錄。老舵手坐在他那堆滿瞭漁網和煙鬥的屋子裏,空氣中彌漫著煙草和海鹽的味道。他摩挲著手中一塊被海水打磨得光滑的黑色石頭,眼神飄嚮窗外灰濛濛的海麵。 “燈塔,”老舵手的聲音沙啞,像乾枯的海草摩擦,“它不是用來指引方嚮的,孩子。它是用來封印的。” 他講述瞭一個關於燈塔建造者——一位名叫伊利亞斯的建築師的故事。伊利亞斯並非為瞭航海安全而建燈塔,而是為瞭壓製一種周期性蘇醒的“存在”。這種存在,被漁民們低語為“深淵的呼吸”,它與灣底一處古老的、被淹沒的文明遺跡緊密相關。每當特定的星象匯聚,海潮異常,那封印就會鬆動。 林薇在燈塔的檔案室裏,找到瞭伊利亞斯的日記殘頁。日記中充斥著對幾何學、聲波頻率和海洋聲學晦澀難懂的探討。他似乎在嘗試用建築和光綫的特定組閤,製造齣一種持續的“諧振”,以維持某種平衡。 然而,日記的後半部分充滿瞭恐懼。伊利亞斯開始描繪一種“無形之物”對他的侵蝕,以及他如何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並非封印,而是在喂養。 第二部:迷失的頻率 林薇開始將她的海洋聲學研究與燈塔的結構圖紙進行對比。她發現燈塔的螺鏇樓梯和內部的空腔設計,構成瞭一個復雜的、類似號角的聲學係統。她推測,燈塔的燈光並非僅僅是光束,它可能是一個視覺化的頻率發射器。 她決定在下一個“異常潮汐夜”進行實地觀測。那天晚上,天氣驟變,海麵翻湧著不自然的綠色磷光。林薇架設瞭高靈敏度的水下麥剋風陣列,並啓動瞭她自己設計的一個低頻聲波發生器,模仿伊利亞斯日記中提及的“穩定頻率”。 當她的發生器發齣第一道低沉的嗡鳴時,燈塔頂端的光束開始不穩定地閃爍,顔色從穩定的白光變成瞭令人不安的青紫色。在水下麥剋風捕捉到的聲音中,除瞭海浪的咆哮,還齣現瞭一種人類耳朵幾乎無法辨識的、極低沉的脈衝信號。 這不是自然現象,這是一種迴音,一種來自深處的應答。 林薇意識到,她無意中啓動瞭伊利亞斯試圖關閉的機製。那深處的“存在”並非一個實體,而更像是一種信息或意識的集閤,它通過特定的聲波和光波頻率得以在現實中投影。 第三部:海底的圖書館 根據老舵手提供的模糊綫索——關於灣底“不會腐爛的石塊”——林薇租用瞭一艘小型潛水艇,深入到海灣的最深處。 海底一片寂靜,隻有潛艇的燈光勉強撕開黑暗。她找到瞭那片區域:一片由巨大的、非自然幾何形狀的石柱構成的廢墟。這些石柱錶麵覆蓋著厚厚的生物膜,但其下隱約可見刻有復雜的、類似電路圖的符號。 在那裏,她發現瞭一塊完好無損的石碑。石碑上沒有文字,隻有一係列排列整齊的凹槽和凸起,像是某種三維的記錄媒介。當她用潛艇的機械臂觸碰石碑時,她感到一陣強烈的精神衝擊。 她“看到”瞭:一個遠古的文明,他們並非生活在海洋中,而是研究如何連接海洋。他們發現瞭一種跨越維度的溝通方式——通過水的介質,將思想和知識編碼成特定的振動模式。他們的城市最終因為對這種力量的過度依賴而崩潰,他們的知識被封存在瞭這片深海的“圖書館”中。 伊利亞斯並非封印瞭災難,他隻是發現瞭進入這個圖書館的鑰匙,並試圖用燈塔作為隔離器,阻止外界的乾擾。 終章:選擇與消逝 林薇迴到瞭燈塔。她明白瞭,無論是啓動聲波還是破壞燈塔,都將導緻深海信息以一種不可控的方式湧入現實。那不是怪物,而是純粹、龐大到足以吞噬個體心智的知識洪流。 老舵手齣現瞭,他的獨眼直視著林薇。“你聽到瞭,是嗎?他們沒有惡意,他們隻是想‘說話’。但人類的船體,裝不下整片海洋。” 林薇麵臨一個抉擇:是嚮外界揭露這一發現,冒著引發全球性的信息衝擊和恐慌;還是繼承伊利亞斯的遺誌,重新校準燈塔,將那深處的“迴響”重新推入寂靜。 她選擇瞭後者。 在下一個潮汐的最高點,林薇利用她對聲學和光學的理解,微調瞭燈塔的透鏡角度,並將她的低頻發生器連接到瞭燈塔的主發電機上。她沒有試圖消除那頻率,而是將其調整到瞭一個“低語”的狀態——足夠維持深海圖書館的穩定,但又不足以穿透水麵,乾擾外界。 當光束恢復瞭恒定的白光,深海的脈衝信號也逐漸減弱,最終消失在背景噪音之中。緘默灣恢復瞭它應有的寜靜。 林薇收拾好她的設備,離開瞭小屋。她沒有帶走任何實物證據,隻有那些刻在腦海中的、關於光與水、頻率與存在的無聲認知。 她知道,那片深海圖書館依舊沉睡在那裏,等待著下一次,有人能夠理解那寂靜中的迴響。而她,隻是一個暫時修補瞭封印的過客。海風依舊,礁石沉默,緘默灣,仿佛從未發生過任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