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礎研究

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謝和平 等 著
圖書標籤:
  • 災害工程
  • 工程安全
  • 結構安全
  • 風險評估
  • 應急管理
  • 抗震設計
  • 防洪設計
  • 地質災害
  • 安全科學
  • 重大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231123
版次:1
商品編碼:10122825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岩石力學與工程研究著作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5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礎研究》為國傢973項目“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礎研究”研究工作的係統總結,全書共9章,主要圍繞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研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在係統介紹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地質賦存環境與地質災害成因、內外動力耦閤作用下地質災害演化機理及應用、不同尺度地質體力學特性及力學行為、多場耦閤作用下岩土力學特性與模型及應用、災害環境中岩體應力傳遞與能量釋放規律與錶徵方法、近斷裂地震作用下重大工程的動力響應分析方法、地質體與工程體相互作用機理、重大工程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破壞過程模擬、岩石工程安全性評估與時空預測理論和方法九個方麵係統闡述瞭理論與實驗相結閤、宏觀與細觀相結閤、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結閤、經驗與分析相結閤的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綜閤研究方法及其在水電、交通、鐵路、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橋梁建設等工程領域的應用。
  《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礎研究》內容豐富,涉及多個工程領域,可供地質工程、水電工程、采礦工程、交通工程、結構工程、煙土工程、地下工程等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研究生藉鑒參考。

目錄

《岩石力學與工程研究著作叢書》序
《岩石力學與工程研究著作叢書》編者的話
前言
第1章 地質賦存環境與地質災害成因
1.1 引言
1.1.1 地質災害及其所賦存地質環境研究的意義
1.1.2 地質災害的共性及差異性問題
1.1.3 關於地質災害防治對策的思考
1.1.4 科學問題與研究方法
1.2 中國西部地質背景概述
1.2.1 中國西部大地構造單元的簡述
1.2.2 藏東南地質災害及其地質背景
1.2.3 地質背景與自然環境的基礎地位
1.3 中國大陸淺層地殼實測地應力分布規律研究
1.3.1 以往研究的概述
1.3.2 垂直應力隨埋深的分布規律
1.3.3 水平主應力隨埋深的分布規律
1.3.4 不同岩性地應力分布規律的統計分析
1.4 川藏公路八宿一林芝段地質災害成因和防治對策
1.4.1 研究意義
1.4.2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綫
1.4.3 地質災害發生機理分析和研究區的工程地質分區
1.4.4 地質災害熵概念的提齣及其在然烏一東久段地質災害評價中的應用
1.4.5 八宿一林芝段滾石災害的工程地質分區與風險分析
1.4.6 麵狀碎屑流(溜砂坡)的成災模式分析
1.4.7 102滑坡隧道避滑對策的研究
1.5 南水北調西綫一期工程區地質災害信息數據庫和電子圖係
1.5.1 南水北調西綫一期工程區的概況
1.5.2 ArcGis 8.3介紹及係統設計原則
1.5.3 數據庫建庫方法
1.5.4 圖層劃分
1.5.5 數據庫管理係統設計與開發
1.6 金沙江上遊泥石流災害的空間分布及其成因研究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區域概況
1.6.3 泥石流的空間分布
1.6.4 古泥石流的沉積特徵
1.6.5 年代學研究
1.6.6 結論與討論
1.7 紫坪鋪庫區斷層分布規律統計分析
1.7.1 研究背景
1.7.2 地質概況
1.7.3 斷層分布規律統計分析
1.7.4 主要結論
1.8 重大地質工程三維建模可視化分析
1.8.1 復雜地質條件下三維地質建模方法
1.8.2 信息集成管理與可視化分析係統開發及在龍灘水電站的應用
1.9 關於滑坡降雨預報方法的研究
1.9.1 問題的提齣
1.9.2 由外因(降雨)預測預報滑坡的哲學依據
1.9.3 “由天預報地”的若乾思考
1.9.4 滑坡預測預報的概率模型
1.9.5 基於雙因素分級疊閤的降雨型滑坡時空預報方法
1.9.6 可用於“由天預報地”的移動電話網絡技術
1.10 邊坡治理新技術研究
參考文獻

第2章 內外動力耦閤作用下地質災害演化機製及應用
2.1 引言
2.2 滑坡的時空分布與內外動力作用的關係
2.2.1 內外動力耦閤的區域地質環境
2.2.2 滑坡空間分布特徵
2.2.3 滑坡時間分布特徵
2.2.4 滑坡災害與地球內外動力作用的關係
2.3 滑坡滑帶的形成與內外動力作用關係
2.3.1 大型滑坡滑帶的發育特徵
2.3.2 滑帶形成演化的階段性
2.3.3 滑帶形成演化過程與模式
2.3.4 滑帶形成演化過程中的內外動力耦閤機製
2.4 基於內外動力耦閤作用的滑坡危險性區劃
2.4.1 自然斜坡結構探測、地質力學機製與穩定性
2.4.2 自然斜坡變形破壞的內外動力學因子
2.4.3 FCJ—GIs內外動力區劃模型及斜坡災害危險度評價:
2.5 典型滑坡發育演化史及其穩定性分析方法
2.5.1 古滑坡發育演化的曆史地質分析方法
2.5.2 新生型水庫滑坡的成因機製與判彆方法
2.5.3 蓄水一降雨聯閤作用下滑坡穩定性分析方法
2.5.4 基於強度摺減的滑坡穩定性三維分析方法
2.6 堆積層滑坡體的工程地質力學特性研究
2.6.1 堆積體的成因類型和分類
2.6.2 土石混閤體力學特性的試驗研究
2.6.3 土石混閤體力學特性的數值分析
2.6.4 工程應用——土石混閤體滑坡穩定性分析
參考文獻

第3章 不同尺度地質體力學特性及力學行為研究
3.1 地質體及其基本特性
3.2 兩類地質體特性的主要描述方法
3.2.1 岩體力學主要特性
3.2.2 土石混閤體力學特性
3.3 描述地質體的力學模型
3.3.1 剛性塊體麵一麵接觸模型
3.3.2 規則可變形、可斷裂塊體模型
3.3.3 任意可變形塊體模型
3.3.4 多尺度離散元計算方法及不同尺度地質體間相互作用方式
3.3.5 裂隙網絡滲流模型
3.4 地質體力學模型的典型應用
3.4.1 土石混閤體非均勻材料的計算方法
3.4.2 基於波動理論與物探技術的地質體力學特性探測方法
3.4.3 節理動態閉閤變形性質及應力波在節理處的傳播特性研究
3.4.4 節點位置隨機模型及應用
參考文獻

第4章 多場耦閤作用下岩土力學特性與模型及應用
4.1 引言
4.2 多場耦閤作用下岩土力學特性試驗研究
4.2.1 高溫高壓強滲透作用下岩石力學特性研究
4.2.2 低溫作用下岩石力學特性研究
4.2.3 水及化學腐蝕作用下岩石力學特性研究
4.2.4 岩石流變特性研究
4.2.5 凍土的力學特性研究
4.3 裂隙岩體滲流特性研究
4.3.1 法嚮應力作用下粗糙裂隙滲流特性研究
4.3.2 三維應力作用下裂隙岩體滲流特性實驗研究
4.3.2 裂隙岩體滲流特性現場測試與分析
4.4 多場耦閤模型及作用機理研究
4.4.1 低溫岩體溫度場、滲流場與應力場耦閤的數學模型
4.4.2 考慮滲流與應力場的岩石耦閤損傷統計本構模型
4.4.3 考慮溫度與應力場及滲流場的多場耦閤模型研究
4.4.4 岩石非綫性流變本構模型的建立
4.5 多場耦閤作用對工程穩定性影響的研究
4.5.1 寒區輸氣管道凍結問題分析
4.5.2 昆侖山隧道淺埋段穩定性分析
4.5.3 山西萬傢寨引黃工程高壓岔管滲透分析及應用
4.6 凍融災害對工程穩定性影響的研究
4.6.1 凍融災害對凍土工程穩定性的分析
4.6.2 青藏鐵路塊石氣冷結構路堤下凍土溫度場變化分析
4.6.3 青藏鐵路凍土路基變形分析
4.7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災害環境中岩體應力傳遞與能量釋放規律
第6章 近斷層地震作用下重大工程的動力響應分析方法
第7章 工程體與地質體相互作用機理與整體穩定性研究
第8章 重大工程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破壞過程模擬
第9章 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分析評估、時空預測方法與係統研究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1章 地質賦存環境與地質災害成因
  1.1 引言
  1.1.1 地質災害及其所賦存地質環境研究的意義
  所謂地質災害,是指由於所賦存的自然環境因素發生變化或由於自然環境因素變化與人類工程活動的共同作用而引發的對人類生活和工程構成重大威脅或造成重大損失的地質現象。根據這一說法,發生在人類生活區和工程建設區的滑坡、泥石流、崩塌、滾石、地震、水毀、雪崩、流砂坡等都是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的存在給
  人類生活和工程建設活動帶來瞭嚴重威脅和巨大損失,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國外的滑坡可以舉意大利瓦意昂大滑坡、新西蘭Mount Cook大滑坡和加拿大Frank大滑坡等。其中體積最大,造成損失最大的應當是發生於1963年的瓦揚大滑坡。這一體積近3億m。的近壩大滑坡激起瞭巨浪,它躍過大壩後衝毀瞭朗格朗日村,緻使2000多名村民罹難,並導緻當時在現場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者死亡。如圖1.1所示,大滑坡使瓦揚壩工程報廢,水庫變成瞭“石頭庫”。
  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頻發的國傢。以下幾個例子就足以證明問題的嚴重性:
  1980年發生在湖北鹽池河的崩塌一滑坡,使284人罹難;
  1996年發生在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大溪滑坡嚴重地影響瞭工程建設;
  2001年發生於重慶武隆的滑坡,造成79人死亡;
  1982年發生於長江雞扒子的大滑坡,損失逾億元;
  2007年四川群發特大泥石流緻使12個人死亡,18人受傷,並在房屋、車輛、糧食作物方麵損失嚴重。
  至於我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問題,孫廣忠認為“包括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年可達20億~30億元”,而陳祖煜等對地質災害所造成損失的估計要高得多。他們認為“每年由地質災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平均在200億~500億元之間,地質災害已成為製約我國經濟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

前言/序言

  隨著西部大開發等相關戰略的實施,國傢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國展開:在建、擬建水電工程達30多項,大多以地下洞室(群)為其主要水工建築物,如龍灘、小灣、三闆溪、水布埡、虎跳峽、嚮傢壩等,其中白鶴灘水電站的地下廠房高達90m、寬達35m、長400多m;錦屏二級水電站4條引水隧道,單洞長16.67km,最大埋深2525m,是世界上埋深與規模均為最大的水工引水隧洞;規劃中的南水北調西綫工程的隧洞埋深大多在400~900m,最大埋深1150m。礦産資源與石油開采嚮深部延伸,許多礦山采深已達1200m以上。高應力的作用使得地下工程衝擊岩壓顯現劇烈,岩爆危險性增加,巷(隧)道變形速度加快、持續時間長。城鎮建設與地下空間開發、高速公路與高速鐵路建設日新月異。海洋工程(如深海石油與礦産資源的開發等)也齣現方興未艾的發展勢頭。能源地下儲存、高放核廢物的深地質處置、天然氣水閤物的勘探與安全開采、CO地下隔離等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有的已列入國傢發展規劃。這些工程建設提齣瞭許多前所未有的岩石力學前沿課題和亟待解決的工程技術難題。例如,深部高應力下地下工程安全性評價與設計優化問題,高山峽榖地區高陡邊坡的穩定性問題,地下油氣儲庫、高放核廢物深地質處置庫以及地下隔離層的安全性問題,深部岩體的分區碎裂化的演化機製與規律,等等,這些難題的解決迫切需要岩石力學理論的發展與相關技術的突破。
  近幾年來,國傢863計劃、國傢973計劃、“十一五”國傢科技支撐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以及人纔和麵上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教育部重點(重大)與人纔項目等,對上述科學與工程技術難題的攻剋陸續給予瞭有力資助,並針對重大工程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組織瞭一些專項科研,吸收國內外的優勢力量進行攻關。在各方麵的支持下,這些課題已經取得瞭很多很好的研究成果,並在國傢重點工程建設中發揮瞭重要的作用。目前組織國內同行將上述領域所研究的成果進行瞭係統地總結,並齣版《岩石力學與工程研究著作叢書》,值得欽佩、支持與鼓勵。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未提及您所列圖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且具有人文氣息。 --- 《光影拾遺:中世紀歐洲手稿插畫中的日常與信仰》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災害、工程或現代技術領域,而是將讀者的目光引嚮一個遙遠而迷人的時代——中世紀歐洲。我們試圖通過一種獨特的視角——那些幸存下來的精美手稿插畫——來重建一個鮮活的、充滿細節的社會圖景。這部作品旨在深入挖掘這些微縮的視覺敘事,解析它們如何承載瞭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精神信仰以及對世界的認知。 第一部分:手稿的誕生與媒介的詩意 在印刷術尚未普及的年代,羊皮紙和植物墨水是知識與美的載體。本書首先導覽瞭中世紀手稿的製作流程,從光照本(illuminated manuscript)的精細工藝到抄寫員(scribe)與插畫師(illuminator)之間的緊密閤作。我們詳細考察瞭不同時期和地域的材料差異,例如早期凱爾特風格的復雜編織圖案與後期哥特式手稿中對自然光影的首次嘗試。 這裏探討的不是工程力學上的結構穩定性,而是藝術媒介本身的“持久性”——如何通過匠人的耐心與技術,將脆弱的生命體驗固化於捲軸之上。我們分析瞭早期手稿中象徵性的色彩運用,例如,藍色(通常源自昂貴的群青)的稀缺性如何直接關聯到其所描繪的聖母形象的尊貴地位,這是一種視覺上的經濟學體現。 第二部分:世俗的肖像與微觀的社會結構 大量研究集中於手稿頁邊裝飾(marginalia)部分。這些“邊注”往往是手稿中最具解放性和趣味性的部分,它們常常遊離於正文的嚴肅主題之外,展現齣中世紀民眾的真實側麵。 我們細緻入微地描摹瞭描繪於此的場景:農民在田間的勞作,從播種到收獲的完整周期;工匠們在作坊裏的專注神情,鐵匠的錘擊與鞋匠的專注;以及貴族階層的生活片段,如狩獵、宴會、以及傢庭教育的場景。這些插畫構成瞭最直觀的社會學田野調查報告,記錄瞭中世紀莊園經濟下的權力關係和階級差異。 通過對比不同手稿中同一職業的描繪,我們揭示瞭工匠身份認同的演變。例如,早期的插畫可能將勞動者描繪為簡化的符號,而到瞭14世紀,隨著市民階層的興起,這些人物的肢體語言和麵部錶情開始變得更加復雜和個性化,顯示齣對“勞動尊嚴”這一概念的微妙認識。 第三部分:信仰的具象化與宇宙的秩序觀 中世紀是深刻的宗教時代,手稿是傳播神學思想的核心工具。本書花費大量篇幅解析瞭宗教主題插畫的敘事策略。我們探究瞭《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這類主題是如何在瘟疫肆虐的背景下,成為一種對生命無常的哲學反思。插畫中,骷髏以一種平等主義的姿態,牽引著教皇、國王、農夫,這一視覺構圖有力地宣告瞭死亡麵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此外,我們詳細分析瞭聖像(Iconography)的演變。在描繪天堂與地獄的場景時,插畫師們如何運用透視的萌芽(並非嚴格的幾何透視,而是心理上的景深)來營造宗教體驗的崇高感或恐懼感。這些圖像並非簡單的配圖,它們是神學辯論的視覺化論據,是信徒進行冥想和精神實踐的輔助工具。例如,對“七宗罪”的描繪,其細節的豐富性遠超文本描述,它將抽象的道德概念轉化為令人不安的、可感知的視覺體驗。 第四部分:藝術的對話與文本的張力 本書的另一核心在於考察插畫與文本之間的動態關係。插畫是依附於文本的,但有時它又反過來挑戰甚至顛覆瞭文本的既有含義。我們研究瞭“幽默的抗議”現象,即在莊嚴肅穆的宗教文本中,突然齣現的荒誕的動物或擬人化的植物形象,這些元素是否是中世紀底層文化對權威的一種隱晦嘲諷? 這種視覺上的“越界”行為,揭示瞭中世紀文化內部的復雜張力:一方麵是嚴格的教義束縛,另一方麵是對民間傳說、異教殘餘以及純粹想象力的壓抑不住的釋放。通過對這些“錯誤”或“不和諧”元素的細緻甄彆,我們得以窺見當時社會對規範與自由之間微妙平衡的探索。 結語:時間縫隙中的迴響 《光影拾遺》不是一本曆史教科書,而是一次深入的、以視覺為嚮導的考古之旅。它邀請讀者超越對中世紀“黑暗時代”的刻闆印象,去感受那些浸潤在羊皮紙上的光影、色彩與人生。這些跨越韆年的微小圖像,以其固有的脆弱性,嚮我們訴說著人類在信仰與世俗、秩序與混沌之間往復拉扯的永恒主題。它們是那個時代最精緻、也最誠實的留聲機。

用戶評價

評分

聽到《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礎研究》這個名字,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一本能夠拓寬我視野的書。作為一個對技術進步和工程奇跡充滿好奇的普通人,我常常驚嘆於人類建造的那些宏偉工程,但同時也對它們能否承受住大自然的考驗感到憂慮。這本書的標題暗示著它將深入探討工程在極端自然條件下可能麵臨的挑戰,以及科學傢們是如何研究和應對這些挑戰的。我猜測,這本書會從最基礎的物理原理齣發,解釋為什麼某些材料或結構在特定災害下會失效,然後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力學模型和數值模擬。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前沿的監測技術和預警係統,它們如何在災害發生前就發齣警報,為人員疏散和應急響應贏得寶貴時間。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寫給工程師和科學傢看的,它也能讓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對工程安全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更理性地看待那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大工程。

評分

我偶然瞥見瞭這本書的標題——《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礎研究》,頓時被吸引住瞭。在如今這個氣候變化日益顯著,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時代,如何確保那些承載著國傢發展命脈的重大工程能夠抵禦自然災害的侵襲,已經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我猜想,這本書會是一部集結瞭眾多頂尖學者智慧的學術專著,深入探討工程在麵對地震、洪水、強風、泥石流等各類災害時的潛在風險和薄弱環節。它可能不僅僅是對現有工程的“體檢”,更會是關於“未病先防”的深度思考。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界定“重大工程”的範疇,以及“災害環境”的具體影響因素是如何被量化和納入考量的。此外,我期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相關的理論模型、計算方法和實驗驗證過程,為工程界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套科學、係統、可操作的安全評估框架,從而在源頭上提升工程設計的安全冗餘度。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相當引人注目,硬挺的紙殼,印刷精美的封麵圖像,上麵那些錯落有緻的工程圖和象徵著風險的警示符號,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平時對工程技術方麵的東西算不上是專傢,但對那些宏偉的建築,比如高聳的摩天大樓、跨越江河的特大橋梁,總是充滿瞭好奇和敬畏。這本書的標題——“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礎研究”,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的深度和實踐的重要性。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在地震、洪水、颱風等極端天氣下,那些曾經堅固無比的工程設施所遭遇的挑戰,甚至是被摧毀的畫麵。這本書,我猜想,一定是在探討如何讓這些承載著無數人生命財産安全和經濟發展命脈的重大工程,在麵對不可預測的自然力量時,能夠更具韌性,更安全可靠。它或許會從材料科學、結構力學、地質勘探等多個角度,深入剖析工程在不同災害類型下的脆弱性,並且提齣一係列理論上的解決方案和評估方法。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風險評估和預警機製的論述,這對於提升工程的整體安全水平至關重要。

評分

作為一名對城市規劃和風險管理略有涉獵的普通市民,我一直對“重大工程”這個詞匯抱有復雜的感情。一方麵,它們是經濟發展的標誌,是現代文明的縮影;另一方麵,它們也意味著巨大的投入和潛在的風險。特彆是當災害頻繁發生的背景下,如何保障這些工程的安全,就顯得尤為緊迫。“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礎研究”這個書名,直接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關切。我設想,這本書不僅僅是冰冷的學術論文集,更應該是一部關於如何構建更安全、更可持續未來的指南。它或許會從曆史上的重大工程災難案例齣發,進行深刻的反思和總結,然後深入到災害力學、結構可靠性理論等專業領域,去探究導緻工程失效的根本原因。我希望書中能夠看到,科研人員是如何通過嚴謹的科學方法,模擬各種極端災害場景,並評估工程在其中的錶現。更重要的是,我期望這本書能為未來的城市規劃和工程設計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幫助決策者和工程師們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就將“災害安全性”放在核心位置,而不是事後補救。

評分

這本《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礎研究》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我們國傢近年來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與此同時,我們所麵臨的日益嚴峻的自然災害挑戰。從那些橫貫南北的高速鐵路、連接海峽兩岸的橋梁,到矗立在城市中心的摩天大樓,每一個重大工程都凝聚瞭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也承載著巨大的社會責任。在經曆瞭汶川地震、長江洪水的洗禮後,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僅僅依靠先進的設計和施工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對工程在各種災害條件下的行為有更深入、更全麵的理解。這本書,我想,應該就是緻力於填補這一認知空白的。它可能不僅僅停留在對已有工程的安全性評估上,更會著眼於災害的預測、工程的設計韌性、以及災害發生後的應急響應和修復策略。我期待書中能夠看到,科學傢們是如何將抽象的力學理論、概率統計方法,與具體的工程案例相結閤,從而為提升我國重大工程的抗災減災能力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技術指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