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错误”的行为

正版现货】“错误”的行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理查德·泰勒 著
图书标签:
  • 行为心理学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认知偏差
  • 决策学
  • 思维模式
  • 沟通技巧
  • 影响力
  • 错误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冀腾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75086561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4603243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准备好改变你对经济学的看法了吗?

纵观理查德?泰勒的职业生涯,我们发现他的研究始终围绕着一个激进的观点开展: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即拥有可预测行为且容易犯错的个体。在《“错误”的行为》一书中,泰勒讲述了他将经济学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带回现实的艰难之旅,其中的故事引人入胜,并且不乏诙谐幽默,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经济学、对自己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理性的经济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研究伊始,泰勒就意识到人类与《星际迷航》中斯波克那样不懂情感的理性人完全不同。不管是购买闹钟、出售篮球门票,还是申请抵押贷款,我们都会存在某种偏见,所做出的决定与经济学家假设的标准理性模型相去甚远。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并不理性,甚至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这种“错误”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起初,经济学家并不屑于研究人们的错误判断及其对市场的影响,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引人发笑的“杂耍”,无足轻重。不过,如今这些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却帮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做出了更好的决定,也促使政府制定出更出色的政策。
泰勒通过人类心理学的近期成果以及他对动机和市场行为的真知灼见,引导读者学习如何在日渐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理智的决定。从家庭理财到学院分办公室,从电视竞猜类节目到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选秀,再到优步(Uber)这样的公司,泰勒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行为经济学应用到各个领域。
《“错误”的行为》一书中点缀着泰勒与传统经济学思想激烈斗争的有趣故事,以du一无二的方式探索了人类深层次的弱点。当经济学遇到心理学,碰撞出的火花将对个人、管理者和决策者产生深远而充满启发的影响。


作者简介

理查德?泰勒(Richard H. Thaler)
1945年生,1974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是wei一出过5位诺奖得主的商学院,多次跻身世界商学院排名前三甲,着重理论研究、案例与实操课程),任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以及行为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主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
泰勒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属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开疆拓荒者,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锋经济学家,并且在储蓄和投资行为研究具有很深的研究造诣。
2015年起,担任美国经济学学会主席。
与卡斯?桑斯坦(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任奥巴马政府信息与规制事务办公室主任)合著畅销书《助推》。


目录

引 言 / IX
第一部分 行为经济学的发轫:1970~1978 年
第1 章 经济人与非理性的人 / 003
第2 章 机会成本和禀赋效应 / 013
第3 章 非理性行为清单 / 023
第4 章 前景理论和价值函数 / 029
第5 章 加州圆梦之旅 / 041
第6 章 行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 051
第二部分 心理账户:1979~1985 年
第7 章 这笔交易到底值不值? / 067
第8 章 沉没成本 / 075
第9 章 漏水的桶与财务预算 / 087
第10 章 扑克牌桌边的怪诞行为 / 093
第三部分 自我控制:1975~1988 年
第11 章 意志力和延迟消费 / 101
第12 章 计划者与行动者 / 115
插曲
第13 章 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 / 131
第四部分 我与卡尼曼合作的时光:1984~1985 年
第14 章 怎样才算公平? / 143
第15 章 关于公平的博弈实验 / 157
第16 章 从代币实验到马克杯实验 / 165
第五部分 埋首于经济学研究的日子:1986~1994 年
第17 章 理性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的辩论 / 177
第18 章 股市、赛马与反常现象 / 189
第19 章 打造一个行为经济学家的明星团队 / 197
第20 章 狭窄框架与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 / 207
第六部分 金融市场:1983~2003 年
第21 章 选美竞赛和股票投资 / 227
第22 章 股市反应过度了吗? / 239
第23 章 价值股比成长股的风险更大? / 249
第24 章 价格并不都是合理的 / 255
第25 章 动物精神和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 / 263
第26 章 果蝇、冰山和负股价 / 271
第七部分 助推计划:1995 年至今
第27 章 当法律遇上行为经济学 / 283
第28 章 挑选办公室的风波 / 299
第29 章 球队选秀与贝克尔猜想 / 307
第30 章 有奖竞猜类节目你该怎么玩? / 327
第八部分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2004 年至今
第31 章 “为明天多储蓄”计划 / 341
第32 章 自由家长主义与助推策略 / 357
第33 章 助推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 365
结 语 / 383
致 谢 / 395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光影流转的时代》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主题: --- 《光影流转的时代:技术、美学与社会变迁中的影像叙事》 导言:凝视的转向 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影像从未仅仅是记录的工具,它始终是思想的载体、情感的熔炉以及社会肌理的透视镜。从最初的洞穴壁画到皮影戏的斑驳光影,再到现今无处不在的数字流媒体,我们与光影构建的关系,如同呼吸一般自然而复杂。《光影流转的时代》正是一部深入剖析这场漫长“凝视的转向”的编年史与方法论著作。 本书并非简单的技术发展史,它聚焦于影像媒介(包括但不限于摄影、电影、动画乃至新兴的虚拟现实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重塑我们的感知、颠覆既有的美学范式,并深刻影响社会结构与个体身份的建构。我们试图回答:当光线被捕捉、被剪辑、被重构时,世界本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部:凝固的瞬间与流动的现实——摄影的诞生与本质追问 本书的第一部分回溯了摄影术从化学实验到艺术媒介的蜕变历程。我们详细考察了达盖尔、塔尔博特等先驱者如何从对“真实”的科学崇拜中挣脱出来。 1. 科学的桎梏与艺术的萌芽: 19世纪中期,摄影一度被视为机械复制的工具,其“客观性”被奉为圭臬。然而,我们深入分析了19世纪末期,以彼得·亨利·埃默森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摄影师,如何通过对曝光、景深和构图的精妙控制,揭示了超越表象的诗意。这一阶段的争论,核心在于:是“发现”了世界,还是“创造”了世界? 2. 纪实与建构的张力: 进入20世纪,纪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成为时代强音。本书梳理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福特基金会的项目,以及爱德华·史泰肯的《人类大家庭》展。我们探讨了纪实者手中权力的悖论——为了揭露某种社会现实,往往需要对原始素材进行选择性呈现。这种选择,即是最初的叙事建构。我们引入了符号学分析工具,审视一张著名的街头照片中,光影、阴影、人物姿态是如何协同作用,达成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导向。 3. 媒介的转向:从银盐到像素: 随着数码时代的来临,影像的物理实体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数据流。本书探讨了这种转向对摄影主体性的冲击——当后期处理成为常态,我们是否还应坚守“瞬间决定性”的信条?我们对数字修图技术的伦理边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关注其对“可信度”这一根基的侵蚀与重建。 第二部:光线的剧场——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崛起与演化 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了动态影像的魔力——电影。电影不仅是摄影的延伸,它更是一门将时间、空间、声音、表演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1. 蒙太奇的革命与时间的主宰: 我们着重分析了爱森斯坦的“撞击式蒙太奇”和库里肖夫的“心理蒙太奇”。电影的精髓不在于记录事件,而在于排列事件。通过对《战舰波将金号》阶梯场景的细致解构,我们展示了剪辑如何将观众的情绪从外部观察引向内在体验,从而实现对时间的“压缩”与“拉伸”。 2. 视觉语言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日本的黑泽明体系,每一种电影运动都体现了特定社会语境对影像表达的需求。本书对比研究了这些流派在叙事结构、摄影机运动和布景选择上的差异。例如,新现实主义对自然光和非职业演员的偏爱,是对战后社会创伤的直接回应;而好莱坞的“制片厂体系”则展示了如何通过标准化的视觉公式来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 3. 声音的觉醒与画面的共谋: 早期有声电影的出现,绝非简单的技术增补,而是对影像叙事的一次根本性重塑。我们分析了伯恩哈德·赫尔曼的配乐哲学,以及如何利用环境音效(Diegetic Sound)来增强场景的沉浸感,使声音与画面形成一种“共谋”关系,共同推动情节的张力。 第三部:屏幕之外的景观——媒介的渗透与社会认知重塑 本书的第三部分跳出了传统影像媒介的范畴,探讨了影像在当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渗透力,以及这种渗透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地图。 1. 电视与景观社会: 我们借鉴了居伊·德波的理论,分析了自20世纪中叶电视普及以来,“景观”如何取代直接经验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电视新闻的“即时性”制造了一种永远正在发生、却又永远无法触及的“在场感”。这一部分探讨了图像的“去语境化”现象:当一个新闻画面脱离了其原始事件,它便成为一个可供消费的、纯粹的视觉符号。 2. 虚拟的真实与身体的异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沉浸式体验(如VR/AR)的兴起,模糊了“观看”与“参与”的界限。本书深入探讨了在高度模拟的环境中,人类本体论的动摇。当我们的感官系统被精确校准的数字光线所占据时,我们对物理世界的感知是否正在被“稀释”? 3. 视觉素养的再教育: 面对海量、快速更迭的视觉信息流,个体急需培养一种“视觉素养”。本书最后提出,理解光影的流转,不仅是欣赏艺术,更是掌握现代社会的生存技能。我们需要学会解析图像背后的权力结构、编辑手法和潜在的价值导向。 结语:未完待续的影像史诗 《光影流转的时代》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以理解我们如何被光影塑造,以及我们如何反过来利用光影塑造我们的世界。影像的史诗仍在继续,每一帧的曝光,每一次的剪切,都标记着人类经验的深刻变动。理解这些变动,便是理解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 目标读者: 电影研究者、艺术史爱好者、传播学学生、对视觉文化有深度兴趣的普通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错误”的行为》简直是我最近的“精神食粮”。我是一个喜欢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人,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视的“小错误”。举个例子,书中提到的一些沟通方式,我以前觉得很正常,但作者将其拆解后,我才发现原来其中隐藏着多少误会和摩擦的根源。他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仿佛就在身边发生一样。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性,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去。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上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发现新的大陆。我常常会被一些句子触动,然后停下来,把它们抄写下来,反复琢磨。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书,而是会让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时不时地回想起其中的某些观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了,看待问题也不再那么片面。

评分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下来。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会过于理论化,难以理解。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讲述一些颇具深度的道理。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把“错误”的行为定义为绝对的负面,而是探讨了它们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意义。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很多事情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书里提到的一些“固执”的表现,我们通常会认为是一种缺点,但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它可能是坚持和毅力的体现。这种“反常识”的解读,反而让我觉得更加深刻和有启发性。我还在继续阅读中,但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与大家分享我的初步感受。这绝对是一本能够让你在阅读中不断思考的书,它会挑战你固有的认知,让你看到世界更广阔的一面。

评分

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书名“错误”的强烈好奇。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是在不断试错和修正的过程中前进的,所以“错误”的行为对我来说,并非全然负面的。而这本书,似乎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作者的写作风格相当洒脱,没有那种一本正经说教的感觉,而是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者,在与你娓娓道来,分享他的见解。他的一些观察入微的描述,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仿佛作者就坐在我身边,和我一起讨论着生活中的种种。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洞察,他并没有把人简单地分为“对”与“错”,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在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对自己和他人都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虽然我还在学习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经在我心里播下了思考的种子,让我开始更加审慎地看待自己的一些行为,也更加理解他人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我刚入手没多久,还在慢慢品读中。不过,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似乎是在解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正确”行为,然后层层剥离,展现出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错误”根源。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犀利点评,有些观点简直让人醍醐灌顶,忍不住停下来反复思考。比如,关于“努力就能成功”这个普遍被接受的观念,作者似乎提供了一种更加 nuanced 的解读,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努力是否方向正确,或者是否存在一些我未曾察觉的局限性。这种挑战固有思维的方式,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一丝不安,但正是这种“不安”,才促使我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真相。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被作者引领着,去发现更多关于“错误”行为的有趣洞察,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重新审视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选择。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相当简洁大气,符合我个人的审美偏好,印刷质量也很不错,拿在手里很有质感。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我相信它会给我带来不少惊喜。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戳破”日常谎言,或者揭示我们习以为常的“真相”背后的本质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错误”的行为》,恰恰就是这样的存在。作者的文字如同手术刀般精准,他毫不留情地解剖了许多我们不愿面对,或者已经麻木的“错误”。我喜欢这种直接而坦诚的风格,它能够激发我内心深处的思考,让我去审视自己身上是否存在类似的“症结”。书中的很多观点,虽然初听可能有些刺耳,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它绝对是一本能够让你成长,让你变得更加清醒的书。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对照自身,反思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体验。我期待着在后续的阅读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启示”,并且能够将这些“启示”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清晰和坚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