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不列颠人:传说和历史》对铁器时代晚期到中世纪晚期的英国历史进行了饶有兴味而独具一格的论述;描写了罗马征服之前到罗马势力退出之后整个历史阶段中不列颠人的生活、语言和文化;探索了亚瑟王和梅林等不列颠神话形象产生和演变的过程;提出了关于盎格鲁一萨克森殖民模式和不列颠诸王国建立过程的新理论;也讨论了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学复兴”直到今天的“督伊德热”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不列颠文化复兴。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A.斯奈德是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玛丽蒙特大学的欧洲史教授和荣誉项目主任。他还是苏格兰古文化学会会员。他的主要著作有《探索亚瑟王的世界》(2000)和《僭主的时代:公元400-600年的不列颠和不列颠人》(1998)。
译者简介:
范勇鹏,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学者,历史学硕士、国际政治学博士。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对本书的赞誉
这本书在当前纷纭的争论之中开辟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并提供了一幅雅俗共赏的宏观图景。如果人们需要一本专家而平易近人的英国早期历史著作,则非此书莫属。
劳埃德。莱思,英国诺丁汉大学(LloydLaing,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此书所探讨的是英国历史中迷人、关键和影响深远的一个阶段。关于这个所谓的“黑暗时代”,存在着各种相互冲突的理论。斯奈德却能轻松地游刃其问,高屋建瓴地将严谨的学术成果和奔放的想象力汇于一炉。
目录
前言
第1章 谁是不列颠人?
不列颠人和凯尔特大争论
文献成果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罗马人和不列颠人
第2章 前罗马铁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不列颠人
哈尔希塔特文化和拉坦诺文化
比利其人
不列颠的奥皮达和早期城市化
恺撒和不列颠人
不列颠部落和卡图维勒尼人的崛起
第3章 罗马时期
克劳迪乌斯征服
不列颠傀儡诸王
卡拉塔库斯
布迪卡
军事扩张和罗马化
对不列颠人的治理
农业和乡村居所
罗马不列颠的语言
宗教
第4章 罗马不列颠晚期
军事政治事件
大城市和小城市
山寨和地方贵族
要塞和“联盟者”
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
海外的不列颠人
不列颠僭主
第二部分 不列颠时代
第5章 不列颠人和萨克森人
资料和证据
历史叙述?
解释萨克森人来临的新模型
历史学中关于亚瑟王的争论
城镇和山寨
国王和僭主
第6章 不列颠教会
不列颠基督教的起源
晚期罗马教会
不列颠的贝拉吉乌斯和贝拉吉乌斯教派
帕特里克
吉尔达斯
修道院和苦修
圣徒时代
后记:惠特白宗教会议
第三部分 四分五裂的民族
第7章 布列塔尼和加里西亚
加里西亚
从阿莫里卡到布列塔尼
里奥塔穆斯和西多尼乌斯
不列颠教会
不列颠人和法兰克人
布列塔尼和加洛林王朝
雷东和地方行政
布列塔尼公爵领地
第8章 康沃尔和不列颠西南部
不列颠西南部
科尔诺维和多姆诺尼
廷塔杰尔和杜姆诺尼国王
埃瑟斯坦和萨克森人的西侵
康沃尔圣徒
第9章 威尔士和马恩岛
历史叙述
威尔士国王和王国
《兰达夫契约集》和威尔士南部的罗马时期残余
山寨和贸易
威尔士和马恩岛的爱尔兰人
威尔士教会
第10章 北方不列颠人
帕利塞
布立根人
卡尔维提
长城之外的不列颠人:诺万特人、塞尔戈瓦伊人、达姆诺尼人和弗塔迪尼人
哈德良长城沿线的不列颠人遗存
埃尔慕特
德伊勒和伯尼西亚
雷吉德
戈德丁
斯特拉斯克莱德
北部的“英雄社会”
第四部分 征服、生存与复兴
第11章 诺曼人和不列颠人
不列颠人和诺曼征服
边地领主和第一次不列颠人叛乱
蒙默斯的杰弗里
亚瑟王和金雀花王朝
威尔士的杰拉尔德
威尔士民族和两位利威林
爱德华一世的威尔士
欧文·格林·道瓦尔
第12章 语言和文学
不列颠语言的发展
不列颠拉丁作家
中世纪早期的游吟诗人
“早期诗人
伟大的不列颠先知
威尔士品达体诗
《马比诺吉》
布列塔尼“短诗”
威尔士编年史和历史著作
最后的皇家诗人
达菲德·阿普·格威里姆
第13章 结论
政治主权的丧失
古学复兴
民族主义、分离主义和分权运动
不列颠命运展望
大事年表
参考书目
译名表
精彩书摘
第1章 谁是不列颠人?
在格雷厄姆?查普曼导演的电影《巨蟒和圣杯》中,亚瑟王对一位农妇说道:“我是不列颠人之王。”这个不为所动的谈话对象竟然反问道:“你是谁的国王?不列颠人又是谁?”亚瑟王告诉这个农妇,其实她就是一个不列颠人——“我们都是不列颠人”。看到这里,现代的英国观众一定会发笑,嘲笑他们连自己的民族所属都糊里糊涂。这的确是一个古怪的场景,然而它却尖锐地提醒我们,在中世纪时民族身份的问题是多么复杂。
我们都不会对“不列颠”这一称谓感到陌生。它不是一个冷僻晦涩的概念,不像“皮克特人”,一提到它就必须马上进行解释。我们使用“不列颠”这样的概念已经太久了,我们自动地接受了它们的有效性,并且设想所有听众都会知道我们指的是什么。然而,这些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并代表着不同的事物。现在人们使用这些概念来描述1707年以后的联合王国居民,实际上这是对古代和中古用法的歪曲。研究古代不列颠的现代学者们也会受到这些概念的现代政治用法的影响,有时还隐含着政治动机。即使我们摆脱了现代概念的影响,由于证据的局限,我们显然会更像那个蒙昧的农妇而非胸有成竹的亚瑟王。
不列颠人和凯尔特大争论
我当然希望少些混乱,在我们的研究和教学中能就这些敏感概念达成共识。但在达成共识之前,必须首先就以下问题提出疑问:当时的居民曾把他们自己视作不列颠人吗?他们是否曾经是一个具有单一的、可识别的文化特征的统一群体?他们如何区分自己和他们的邻人?
第三个问题会贯穿本书的全部,但前两个问题则有必要在开始之前就进行思考。这些问题与近来关于凯尔特人问题的争论相关。尽管早就有人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疑问,例如托尔金等学者,这场争论却是在最近的20年才形成,产生争论的原因是由于专家学者对社会上广为传播的关于亚瑟王以及凯尔特人问题的不实之词不满,进而提出了反驳。专家学者们抱怨道:公众乐于购买那些关于凯尔特人的毫无批判意识的浪漫故事,而为利益驱动的作者和出版商们则任由这些神话构成当下的民族和政治感情,这不仅是虚假的,而且在政治上十分危险。
我不打算在这里对凯尔特人问题争论的全部细节进行重新评价,而且有信号表明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也逐渐感到厌倦,但对于一本讲述不列颠人历史的书来讲,有必要指明这些批评来自何处,以及在凯尔特人的问题上可能存在着哪些不同视角。多数观点来自于研究欧洲铁器时代的考古学家们。他们对哈尔希塔特(Hallstatt)文化和拉坦诺(La Tene)文化与讲凯尔特语的居民之间的关系表示怀疑,他们还怀疑特定的大陆术语“凯尔特”(即Keltoi或Celtae)能否用来指称英格兰和爱尔兰的铁器时代居民。他们认为,希腊和罗马作家在使用这些概念时也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并且在17世纪之前,“凯尔特”(Celt)这个术语从来没有被用来描述一个来自不列颠岛的人。
一些铁器时代考古学家及艺术史学家对这种观点做出了回应,但更多的学者已经转向对凯尔特相关问题持所谓“政治上的正确性”的怀疑者的阵营。中世纪研究者们却没有轻易投入这一阵营,他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犹疑不决。同时也有一些人对于曾经存在一个统一的凯尔特教会的观念进行了批评。而更多的人则继续使用“凯尔特”这个术语去指代中世纪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布列塔尼的居民和文化,并将它们混为一谈。这些地区经常被人们混在一起称为中世纪的“凯尔特边区”。
那些对凯尔特标签持批评态度的中世纪研究者和考古学家们从最近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中寻找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他们特别使用了马尔科姆.查普曼的著作,他对“凯尔特神话”的批评在专家学者的圈子之外倒是很少有人熟悉。查普曼和他的追随者们。将凯尔特身份的起源上溯至18世纪,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如爱德华?卢德等借用“凯尔特”这个古典概念来描述讲古高卢语和不列颠语(正如当代的戈伊德尔语和不列颠语)的群体。他们指出,特别具有明显意义的是:卢德关于凯尔特各语种之间关系的理论发表于1707年,正是从这一年起,“不列颠”这一统一标签被正式用来指称英格兰人和“凯尔特”各族。
从人类学角度对凯尔特问题进行批判的关键之处是,希腊一罗马文化所建构的将蛮族视为“他者”的思维定式和凯尔特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过时的种族理论,这两者都试图以一致性压倒多样性。当希腊和罗马的作者们在使用“凯尔特”和“不列颠”这类标签时,他们有意忽视了种族和地区的多样性,目的是为了便于他们的听众区分异域的、非文明的蛮族和他们熟悉的、文明的地中海民族。此类老生常谈被现代的帝国主义者所继承,并反映在19世纪的种族理论中。但是自从人类学抛弃了种族主义理论,也不再相信统一的和静态的“文化”(人们事实上是以此标准定义铁器时代考古的),凯尔特之类的概念就站不住脚了。
在这些令人兴奋的批评之中还有许多敏感的问题。但为什么偏偏是凯尔特问题成为众矢之的?为什么那些“混血民族”,如罗马人、日耳曼人、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更不用说俄国人和美国人,没有受到同样的质疑呢?所有这些民族的大群体中都曾经有过多样化的语言、文化和人种。如果我们严格遵守当前人类学理论关于民族身份认同的字面之意,我们还能对任何人群进行归类吗?如果所有的身份认同都是由地区性甚至个体性决定的,那我们何以撰写任何人群的历史?
正是为了解决此问题,以形成民族以及前现代“国家”的历史,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诉诸“族源学”的理论。简单说来,这种理论相信在早期社会中,一个非常小的精英群体(政治、军事或知识精英)就可以将一个民族身份加之于一个较大的群体。电影《巨蟒与圣杯》的情节与此类似,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可以把“不列颠”这一身份标签加之于广大的农民,而这些农民原本只会用家族或其生活的区域来界定自己的身份。这时,个体的和地方的历史就转变为民族的历史。这种转变的发生则纯粹是通过精英们,如国王或编年史家的意愿。
近二十年来,族源学成功地帮助我们了解了日耳曼民族的形成,现在它已经开始受到中世纪研究者的批评。从任何角度讲,它都难以解释不列颠民族的起源。因为不列颠人不同于其他民族,如哥特人和盎格鲁一萨克森人。不列颠人在铁器时代发生的民族身份形成过程被罗马人的入侵所打断。罗马人将其他一些身份标签加之于或者毋宁说是强加于不列颠人:不列颠人被称做罗马人(文化上的罗马化)、公民(政治上的公民权)或是基督徒(这一身份是逐渐形成的,并且只适用于部分人群)。但随着公元410年罗马帝国政治和军事统治的退出,不列颠人被迫重新确定自身的身份,而这时又面临着日耳曼人的入侵和殖民。一些不列颠人自发地或被迫地被“日耳曼化”了,融人了正在形成中的英格兰国家;其他人则继续抵抗——用武力或者偏见——坚守着一种新的不列颠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之中包含了铁器时代、罗马时代和基督教的因素。
我不敢自夸精通古典人种学或现代文化人类学。但在我看来,任何历史学家若试图讨论任何前现代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时,必须时刻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这个民族如何称呼他们自己?
他们的邻人在文献中如何称呼他们?
现代学者(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如何称呼他们?
如果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这个民族的全部历史中都是简单、明了并且站得住脚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讨论这个问题。但不幸的是,对于多数早期民族来讲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不仅于此,对于一个民族来讲,第一个问题还会得出若干个同样说得过去的答案。比如,早期民族会选择几种不同的途径来界定他们自身的身份:通过家族血统、部落、地区性的社区或城镇、国家以及跨地区的区域或文化。相反,第二个问题则易于得出远为简单的答案,因为留传至今的书面史料表明他们的邻人经常会忽视地区性差异和多样性,得出简单化的身份标签。
现代学者如果也这样做则会遭到批评,会被人们指责对一个群体内部的复杂认同和文化多样性进行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考古学家虽然从实物史料而非书面史料得出了他们所使用的分类标签,比如他们会使用“大杯人”(Beaker:指的是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一些从欧洲大陆来到不列颠的人,他们因其制作的宽口大杯而得名,讲原始的凯尔特语。——译注)而非“不列颠人”这样的分类,但他们如果犯了过于简单化的错误,会跟历史学家一样不可饶恕。
然而这种普遍化的概括或者说是老套的归纳却是绝对有必要的。因为它们来自于可靠的材料和书面证据,如果我们要进行任何超越微观历史或传记史的学术讨论,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
前言/序言
仅仅为了自我满足和愉悦,而不是为帝国的政策计,我们从内心深处来说仍然是“不列颠人”。虽然不知道原因何在,我们仍是在母语中满足了自己回到家园的欲望。
J.R.R.Tolkien.“English and Welsh”
本书的不少读者或许读过另一本类似主题的书,那就是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家林达·科利出版于1992年的著作。那本颇受欢迎的文化史著作探索了联合王国的居民:英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苏格兰人在面对18世纪的外部战争威胁和经济发展机遇时的共同反应——他们接受了一个统一的身份标签:不列颠人[现代英国的不列颠民族(Britain)这一称谓来自于不列颠人(Briton)这一概念,很多学者认为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的《联合法案》借用了不列颠人这一民族身份标签来泛指联合王国的主要居民。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索不列颠民族的历史发展以及它如何成为现代英国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译注]当时无论在学者还是政治家之中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假设:曾经有一个叫做“不列颠人”的古代民族居住在整个不列颠岛。1707年的《联合法案》(Acf of Union)之后开始流行的“布立吞”和“不列颠”这些称谓显然激起了人们对古代不列颠人的兴趣,同时却也产生了大量稀奇古怪的神话,例如督伊德教徒(Druid)与巨石阵之间的关联,从而模糊了来自布列塔尼(法国西北部一地区,详见本书第7章。——译注)、康沃尔、威尔士和北不列颠的中世纪祖先们的贡献。
不列颠人:传说和历史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了解下大不列颠的历史变迁
评分
☆☆☆☆☆
我对我的祖父罗斯福的家庭生活知道得很少,最生动的儿时记忆并不是我亲眼见到的事情,而是别人告诉我有关他的故事。在他的童年,星期天对于有荷兰血统的加尔文教派的孩子们来说是压抑的,孩子们是苏格兰圣约派或者清教徒或者有法国胡格诺教派的血统——在我说这些话时,我为加尔文教派、胡格诺教派以及圣约派祖先们而骄傲,为十足的清教徒乔纳森·爱德华的血液正流淌在他的孩子的血管中而感到骄傲。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在听了两遍极其冗杂的荷兰版布道后,一个小男孩
评分
☆☆☆☆☆
祖父的先祖克拉斯·马特森·范·罗斯福大约在1644年,来到了新阿姆斯特丹,成为了一个“侨民”——这是一种对十七世纪乘坐帆船客轮来的移民的委婉称呼。从那时起,接下来的七代人,每一位都出生在曼哈顿岛。
评分
☆☆☆☆☆
第一章父亲坚实的臂膀
评分
☆☆☆☆☆
发货及物流超快,第二天到货 上周周六,闲来无事,上午上了一个上午网,想起好久没买书了,似乎我买书有点上瘾,一段时间不逛书店就周身不爽,难道男人逛书店就象女人逛商场似的上瘾?于是下楼吃了碗面,这段时间非常冷,还下这雨,到书店主要目的是买一大堆书,上次专程去买却被告知缺货,这次应该可以买到了吧。可是到一楼的查询处问,小姐却说昨天刚到的一批又卖完了!晕!为什么不多进点货,于是上京东挑选书。好了,废话不说。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网络文学融入主流文学之难,在于文学批评家的缺席,在于衡量标准的混乱,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批评家对网络文学集体失语,直到最近一两年来,诸多活跃于文学批评领域的评论家,才开始着手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很难得的是,他们迅速掌握了网络文学的魅力内核,并对网络文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寄予了很深的厚望。随着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网络文学在创作水准上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中的主流已是清晰可见的事情,下一届的“五个一工程奖”,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入选。一直想买这书,又觉得对它了解太少,买了这本书,非常好,喜欢作者的感慨,不光是看历史或者史诗书,这样的感觉是好,就是书中的字太小了点,不利于保护视力!等了我2个星期,快递送到了传达室也不来个电话,自己打京东客服查到的。书是正版。现在,京东域名正式更换为JDCOM。其中的“JD”是京东汉语拼音(JING DON|G)首字母组合。从此,您不用再特意记忆京东的域名,也无需先搜索再点击,只要在浏览器输入JD.COM,即可方便快捷地访问京东,实现轻松购物。名为“Joy”的京东吉祥物我很喜欢,TA承载着京东对我们的承诺和努力。狗以对主人忠诚而著称,同时也拥有正直的品行,和快捷的奔跑速度。太喜爱京东了。|给大家介绍本好书《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自序: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我曾经想过,如果能时光穿梭,遇见从前的自己,是否可以和她做朋友。但我审慎地不敢发表意见。因为从前的自己是多么无知,这件事是很清楚的。就算怀着再复杂的爱去回望,没准儿也能气个半死,看着她在那条傻乎乎的路上跌跌撞撞前行,忍不住开口相劝,搞不好还会被她厌弃。你看天下的事情往往都是一厢情愿。当然我也忍住了各种吐槽,人总是要给自己留余地的,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是,未来的自己回望现在,看见的还是一个人。好在现在不敢轻易放狠话了,所以总算显得比年轻的时候还有一分从容。但不管什么时候的你,都是你。这时间轴上反复上演的就是打怪兽的过程。过去困扰你的事情,现在已可轻易解决,但往往还有更大的boss在前面等你。“人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无论是你初中毕业的那个午后,或者多年后功成名就那一天,总有不同忧伤涌上心头:有些烦恼是钱可以解决的,而更伤悲的是有些烦恼是钱解决不了的。我们曾经在年少时想象的“等到什么什么的时候就一切都好起来了”根本就是个谬论。所以,只能咬着牙继续朝前走吧。
评分
☆☆☆☆☆
不是很吸引人,要给耐性才能读下去
评分
☆☆☆☆☆
我对我的祖父罗斯福的家庭生活知道得很少,最生动的儿时记忆并不是我亲眼见到的事情,而是别人告诉我有关他的故事。在他的童年,星期天对于有荷兰血统的加尔文教派的孩子们来说是压抑的,孩子们是苏格兰圣约派或者清教徒或者有法国胡格诺教派的血统——在我说这些话时,我为加尔文教派、胡格诺教派以及圣约派祖先们而骄傲,为十足的清教徒乔纳森·爱德华的血液正流淌在他的孩子的血管中而感到骄傲。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在听了两遍极其冗杂的荷兰版布道后,一个小男孩
评分
☆☆☆☆☆
不错的书。《不列颠人:传说和历史》对铁器时代晚期到中世纪晚期的英国历史进行了饶有兴味而独具一格的论述;描写了罗马征服之前到罗马势力退出之后整个历史阶段中不列颠人的生活、语言和文化;探索了亚瑟王和梅林等不列颠神话形象产生和演变的过程;提出了关于盎格鲁一萨克森殖民模式和不列颠诸王国建立过程的新理论;也讨论了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学复兴”直到今天的“督伊德热”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不列颠文化复兴。
评分
☆☆☆☆☆
比较通俗,叙述也很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