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和谐人文,清净人心。
1.与儒家“十三经”一样,“佛教十三经”所收入的是浩瀚佛经中经典的十三部经书。
2.本套佛经是国内一套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兼具的“佛教十三经”,适合广大喜爱阅读佛经的普通读者阅读。
3.本套丛书主编赖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赖(赖永海)”之称,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赖家军”的“领军人物”,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7.“中华经典藏书”中的《金刚经·心经·坛经》、《地藏经·药师经》均有很好的销售量,本套佛经的系列推出,更将受到广大读??效率与
内容简介
各类小本般若经的编译与流传中,以《金刚经》与《心经》颇具代表性与影响力。般若经的核心思想是“空”。但佛教所说的“空”,非一无所有之“空”,而是以“缘起”说“空”,亦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缘”即“条件”)的产物,都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条件具备了,它就产生了(“缘起”);条件不复存在了,它就消亡了(“缘灭”)。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念念不住的过程,因此都是没有自性的,无自性故“空”。《金刚经》和《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同样是其核心思想,但二者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金刚经》的“对外扫相”思想集中体现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偈句上,对内破执则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点睛之笔;《心经》则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两部经典都从扫外相、破心著的角度去说“空”。
精彩书评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大、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入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近几十年来,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特殊的文化、社会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佛教者也日渐增多。而要了解和研究佛教,首先得研读佛典。然而,佛教名相繁复,义理艰深,文字又晦涩难懂,即便有相当文史基础和哲学素养者,读来也颇感费力。为了便于佛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阅读和把握经中之思想义理,我们对所选录的十三部佛典进行了如下的诠释、注译工作:一是在每部佛经之首均置一“前言”,简要介绍该经之版本源流、内容结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二是在每一品目之前,都撰写了一个“题解”,对该品目之内容大要和主题思想进行简明扼要的提炼和揭示;三是采取义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对所选译的经文进行现代汉语的译述。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它对原典的阅读和义理的把握能有所助益。当然,这种做法按佛门的说法,多少带有“方便设施”的性质,但愿它能成为“渡海之舟筏”,而不至于沦为“忘月之手指”。
——某网友
目录
金刚经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心经
精彩书摘
此段简单地示说了如何降心离相,把须菩提所问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两件事,再细说明。佛陀回答须菩提的问题,指出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四心”:一、广大心的平等观,不拣择优劣亲疏,灭度一切众生之类,令其降伏凡圣九流的分别心;二、最胜心,使众生皆断除烦恼,了生脱死,而入无余涅槃。但灭度众生的菩萨大悲心行,必须与般若无相相应,要这样降伏其心,安住其心。发悲愿为本的菩提心,才能成就名副其实的菩萨;三、无对待心,视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因为众生本就是“性空”的;四、无颠倒心,菩萨心无四相,即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分别计较。又菩萨若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
……
前言/序言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认为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人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梵唱觉海:从《金刚经》到《心经》的智慧回响》 这并非一本简单的佛经合集,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直抵心灵深处的智慧对话。它以《金刚经》的深刻洞见为起点,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体悟“无我”的真实相;继而,以《心经》的精炼浓缩,提炼出般若智慧的核心要义,照亮人生迷津。本书旨在为每一个渴求解脱、探寻内心平静的灵魂,提供一把开启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一条通往自在解脱的明晰路径。 第一部分:破除执幻,洞见实相——《金刚经》的无我解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佛教般若思想的代表作,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破幻归真”的智慧旅程,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金刚经》的精髓。 “无我”之辩:何为“我”?为何“无我”? 我们将从最根本的“我”的概念出发,探究世俗我们所执着的“我”究竟是什么。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聚合分析,到十二因缘的流转阐释,本书将层层剥离我们对“我”的错误认知。通过对“我”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所谓“我”,不过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暂时现象,了无实体,因而“无我”。这并非否定个体的存在,而是要破除对“我”的执着,从而摆脱由此带来的烦恼和痛苦。我们将引用经文中的譬喻,如“如来,于过去中,无有过去,于现在中,无有现在,于未来中,无有未来”等,来辅助理解“无我”的深层含义。 “法”的真谛:诸法实相的无所得 《金刚经》中反复强调“无法可说”、“无法不得”。这并非说没有佛法,而是要说明,佛法的本质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固定的概念去“得”或“执着”。本书将深入探讨“诸法实相”的含义,即一切现象的真实面貌。我们将解释,为何“相”的生灭变化,本身就说明了其无常性,而执着于这些变化的“相”,便是造就烦恼的根源。我们会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著名偈语出发,阐释如何以无所得的心,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放下不必要的得失心,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 “三十二相”与“八十随形好”的象征意义 《金刚经》中描述了佛陀的庄严相好,但经文也明确指出,这些并非佛陀的真实法身。本书将解读这些相好的象征意义,它们并非指代外在的形貌,而是佛陀修行圆满、智慧具足的内在德行的显现。我们将探讨,为何以“相”求佛,实乃误解佛法,真正的成佛之道,在于修证内心的般若智慧。通过对这些经典描述的深入解读,读者将更清晰地认识到,佛陀的伟大之处,在于其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而非其外在的形象。 “布施”、“持戒”、“忍辱”的般若化 本书将不同于传统解读,将《金刚经》中关于修行的方法,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置于般若智慧的光芒下进行重新审视。例如,真正的“布施”并非仅仅是财物的给予,而是以无所得的心,不求回报地付出,甚至不执着于“布施”的行为本身;“持戒”并非僵化的规则,而是约束妄心,让内心清净无染的善巧方便;“忍辱”更是以智慧化解怨恨,以慈悲对待逆境。这些修行方法,最终都是为了导向“无我”和“空性”的体悟。 “降伏其心”的实践指南 “降伏其心”是《金刚经》中反复出现的关键点。本书将提供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帮助读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降伏其心”。从观照念头的生起与灭失,到培养觉察力,再到学习以平等心看待一切众生,我们都将提供详细的步骤和引导,让读者能够真正地将佛陀的教诲融入生活,化解心中的烦恼习气。 第二部分:般若之核,智慧明灯——《心经》的精炼洞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以其二百余字,浓缩了般若波罗蜜多的全部精义,是佛教中最为普及和重要的经典之一。本书将带领读者,以更精炼、更直观的方式,把握《心经》所传递的般若智慧。 “观自在菩萨”的初心与证悟 《心经》以“观自在菩萨”的视角展开。我们将深入解读“观自在”的含义,它并非被动的观看,而是主动地以智慧观照,觉察自身的起心动念,并以此来获得内心的自在。本书将阐释,为何从“观自在”开始,是通往般若智慧的必经之路。我们会探讨,观自在菩萨是如何在五蕴皆空的过程中,证得般若智慧,从而超越一切苦厄。 “五蕴皆空”的现代解读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话是《心经》的核心,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本书将以现代心理学、哲学乃至量子力学的一些概念作为旁证,来辅助理解“五蕴皆空”的深层含义。我们将解释,为何我们所感知的“色”(物质世界)、“受”(感受)、“想”(思维)、“行”(意志)、“识”(认知),并非独立、恒常的存在,而是因缘和合的虚幻现象。通过对“空”的全新解读,我们能够破除对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执着,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 “照见五蕴皆空”的实践路径 《心经》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实践的指南。本书将详细讲解,如何通过“照见五蕴皆空”来达到“度一切苦厄”。我们将提供具体的观照方法,例如:如何观照身体的四大(地、水、火、风)的生灭变化,如何观照情绪的起伏,如何观照思维的虚妄,以及如何观照意识的无常。通过这些实践,读者将能够逐渐培养起“照见”的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虚幻事物的执着,化解身心的痛苦。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破执 《心经》中列举的“十八界”的空,旨在进一步破除我们对感官和认知对象的执着。本书将详细阐释,为何我们依赖感官来认识世界,本身就可能产生偏差和误解。我们将深入分析,当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与境(色、声、香、味、触、法)接触时,产生的“识”,也是虚幻不实的。通过理解“无”这些感官和境,我们就能摆脱对感官经验的依赖,从而获得更广阔的智慧视野。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解脱之道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部分经文直接指向了“十二因缘”的熄灭,从而达到涅槃的境界。本书将详细解释“无明”在佛教中的含义,即是无始以来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迷惑。我们将探讨,为何当智慧(般若)生起时,无明自然熄灭,而“无明尽”的说法,更是强调了断灭的执着。通过对“无老死”的理解,我们将看到,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并非意味着肉体的消亡,而是心灵的解脱。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究竟涅槃 《心经》最后,“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最高境界的阐述。本书将带领读者,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理解为何真正的智慧,恰恰是“无智”,因为“智”本身也是一种概念的执着。而“无所得”,则是达到般若的究竟处,即涅槃。我们将阐释,当放下一切的“得”与“失”,放下一切的“有”与“无”之后,才能真正获得永恒的宁静与喜悦。 贯穿全书:智慧的实践与心灵的转化 本书并非止于对经文的字面解读,更注重将《金刚经》和《心经》的智慧,转化为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力量。 从“听闻”到“实证”的转化: 我们将引导读者,不仅仅是阅读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去“实践”和“体悟”。每一章节都将包含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和练习,鼓励读者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的观照和修行中。 破除迷信,回归理性: 本书将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见,解释佛经中的智慧,破除一些世俗对佛教的误解和迷信,强调佛教的本质是科学的、理性的智慧。 心灵的疗愈与成长: 通过对《金刚经》和《心经》的深入学习,读者将获得一套强大的心灵工具,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困惑和痛苦,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实现心灵的疗愈与成长。 通往自在解脱的灯塔: 最终,《梵唱觉海》旨在成为每一位求道者的灯塔,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看清真相,破除执幻,回归自性,获得真正的自在与解脱。 这是一次心灵的远航,一段智慧的探索。愿本书能成为您生命旅途中,最值得信赖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