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投入产出及其扩展分析》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投入产出及其扩展分析的知识体系及相关新进展。全书共分十章,其中一至第四章属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投入产出分析的核算基础、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与应用;第五至第十章属于投入产出扩展分析的内容,第五、第六章属于应用范围的扩展,包括地区与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部门与企业投入产出模型;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章属于分析内容的扩展,包括动态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优化模型、存量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扩展模型。《投入产出及其扩展分析》可作为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经济管理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作者简介
廖明球,湖南省安乡县人,1982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1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投入产出与国民经济核算分析、计量经济分析。共主持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题8项,已结项6项;参与国家级自然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第一完成人或作者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证书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1 投入产出分析的核算基础
1.1 国民经济核算
1.2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1.3 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思考题
2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
2.1 投入产出分析
2.2 投入产出表
2.3 投入产出模型
2.4 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假定和求解条件
思考题
3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3.1 编表的一般问题
3.2 直接分解法编表
3.3 UV表推导法编表
3.4 延长表的编制
思考题
4 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与应用
4.1 投入产出系数的分析
4.2 经济结构分析
4.3 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4.4 政策模拟
4.5 经济预测与计划论证
思考题
5 地区与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
5.1 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的作用和特点
5.2 地区投入产出表及其数学模型
5.3 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作用与基本结构
5.4 几种特殊的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
思考题
6 部门与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6.1 部门投入产出模型
6.2 部门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6.3 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6.4 企业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思考题
7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7.1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问题
7.2 动态投入产出基础模型
7.3 不同时滞方法的动态模型
7.4 静态化处理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思考题
8 投入产出优化模型
8.1 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的原理
8.2 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的分解
8.3 CGE模型
8.4 大道模型
思考题
9 存量投入产出模型
9.1 投入占用产出模型
9.2 存量投入产出模型
9.3 经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
9.4 投入产出模型乘数体系
思考题
10 投入产出扩展模型
10.1 投入产出扩展模型的提出
10.2 投入产出扩展模型的编制
10.3 市场条件下的宏观循环矩阵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 投入产出分析的核算基础
投人产出分析是建立在投入产出核算基础之上的,要学习投入产出方法必须先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1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和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投入产出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有关概念、形成过程以及在我国的实践。
1.1.1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
1.1.1.1 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总体的系统描述,要了解国民经济核算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和:农业、工业、建筑业等;二是指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两大运动:实物运动和资金运动;三是指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流通(交换)、使用(消费)。实际上这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同部门从事不同的再生产活动,而各部门又在再生产过程中得到调整和发展。同时,不同部门从事不同的再生产活动,离不开实物运动与资金运动。各部门、各运动、各环节之间互为条件、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结成极其复杂、宏伟壮观的国民经济运行的图景。
前言/序言
本书是在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讲授《投入产出扩展分析》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投入产出及其扩展分析的知识体系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全书共分为十章,其中第1至第4章属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投入产出分析的核算基础、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与应用;第5至第10章属于投入产出扩展分析的内容,第5、第6章属于应用范围的扩展,包括地区与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部门与企业投入产出模型;第7、第8、第9、第10章属于分析内容的扩展,包括动态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优化模型、存量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扩展模型。
本教材的前期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统计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投入产出及其扩展分析归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是国民经济学与数量经济学结合的产物,其应用性、技术性较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它无论在宏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微观经济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已诞生70多年,在中国的应用也已有40多年,目前我国投入产出调查与编表已形成制度,中国投入产出学会也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希望本书的编写能够为投入产出方法的应用尽一点微薄之力。本书可作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经济管理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好的,这是一本图书的简介,该书旨在为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套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工具,专注于宏观经济结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政策评估。 --- 书籍简介:宏观经济结构、区域发展与政策评估:基于高级计量经济学与应用模型的分析框架 面向对象: 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 核心聚焦: 本书突破了传统经济学教材中对静态均衡模型的过度依赖,将重点置于动态、结构性的经济分析,特别是强调跨部门、跨区域的复杂关联性以及政策干预的实际效果评估。全书构建了一个从理论基础到前沿应用的完整分析体系,旨在培养读者运用现代经济学工具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结构性视角 本部分重构了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框架,强调经济系统内部的结构演化和非线性特征。我们摒弃了对代表性个体(Representative Agent)的过度简化假设,转而采用结构性宏观经济学(Structural Macroeconomics)的视角,关注异质性主体(Heterogeneous Agents)对总体经济行为的累积效应。 1. 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与结构转型: 深入探讨了技术进步的内生化机制,特别是“创造性破坏”在不同部门间的扩散速度与效应。详细分析了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型的动态过程,包括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障碍、资本回报率的结构性差异,以及技术溢出(Technology Spillover)在不同经济层级中的表现。这部分内容将利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进行基础设定,但重点在于如何校准和利用现实世界的结构参数来模拟产业结构的调整轨迹。 2. 宏观波动与金融摩擦: 传统的IS-LM模型已无法有效解释金融危机后的宏观波动。本书引入了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机制,详细阐述了金融市场不完善性如何放大实际经济冲击。研究内容包括抵押约束(Collateral Constraints)、信息不对称对信贷市场的影响,以及央行在应对资产泡沫和信贷紧缩时的政策反应函数。特别关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结构性失衡下的扭曲效应。 3. 收入不平等与宏观经济反馈: 本部分探讨了收入分配结构如何反作用于宏观经济稳定性和长期增长。分析了顶层收入集中如何影响总需求、储蓄倾向以及人力资本积累。引入了基于微观基础的异质性模型,用以模拟财富再分配政策(如累进税制或财富税)对资本形成和技术采纳率的动态影响。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分析与空间计量经济学前沿 本部分将分析的尺度从国家层面下沉至区域和城市群,引入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处理地理因素对经济活动分布的决定性影响。 1. 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系统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NEG)的核心模型,特别是克鲁格曼(Krugman)的“中心-边缘”模型及其在解释城市集聚(Agglomeration)现象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性如何在空间上塑造产业布局。 2.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应用: 这是本书区别于一般经济学教材的关键部分。读者将系统学习如何构建和应用空间计量模型来识别地理邻近性对经济变量的影响。内容涵盖: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杜宾模型(SDM)的理论推导与选择标准。 空间关联性的检验: Moran's I、Geary's C 指数的深度解析,以及如何在回归分析中处理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问题。 溢出效应的量化: 如何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识别区域间的政策溢出(Spillover Effects)和扩散效应,例如,一个地区的产业补贴政策如何影响邻近地区的就业和投资决策。 3. 城市化与基础设施投资的绩效评估: 针对中国及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实践,分析了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如高铁网络、产业园区)对区域经济收敛或发散的影响。运用匹配(Matching)方法和双重差分(DiD)模型,结合空间计量方法,严格评估此类投资是否真正促进了要素的有效配置,而非仅仅是产生了“寻租”或“圈地”效应。 第三部分:政策评估与多部门资源配置模型 本部分聚焦于将前述理论和计量工具应用于具体的产业政策和资源配置决策中,强调政策干预的成本效益分析。 1. 投入产出表的深化应用与扩展: 虽然书名提到了投入产出,但本书将其作为一种结构分析工具而非终点。我们将超越传统的“增加值率”和“最终需求拉动”分析,重点探讨结构变迁下的投入产出表动态更新。 结构性约束分析: 引入“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结构解耦,识别在技术进步或环境约束下,哪些核心产业部门对整体经济增长构成了最主要的瓶颈。 跨部门的技术依赖测度: 利用层级分析法(AHP)与投入产出数据的结合,构建更精细的产业链关联强度指标,用以指导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政策倾斜。 2. 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与干预模型: 评估政府在特定产业(如新能源、高端制造)进行干预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后果。 福利经济学基础: 回顾庇古税、科斯定理在处理外部性问题上的局限性,为政府干预提供更具操作性的理论支撑。 部分均衡与一般均衡的结合: 在评估特定补贴或关税政策时,本书倡导使用局部一般均衡(CGE)模型的构建思路,以捕捉因政策改变导致的要素价格重估及其对其他未受直接影响部门的连锁反应,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分析偏差。 3. 资源配置效率与环境可持续性: 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目标之间的权衡。引入投入产出环境影响分析(EIOL)框架,量化不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水资源消耗的结构性贡献。分析绿色技术推广政策对传统高污染产业的挤出效应和资源再配置的效率。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框架,用以构建兼顾经济效率与环境约束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指导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 总结: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性和方法论的先进性。它不仅要求读者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更要求读者能够熟练运用空间计量、结构模型和高级应用模型(如CGE的理念)来解剖复杂的现代经济现实。它是一本为未来经济学者和政策分析师量身定制的、面向实践的分析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