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作品集:回忆·梦·思考

荣格作品集:回忆·梦·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荣格 著,刘国彬,杨德友 译
图书标签:
  • 荣格
  • 心理学
  • 分析心理学
  • 回忆录
  • 无意识
  • 原型
  • 集体无意识
  • 精神分析
  • 自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305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265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荣格作品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字数:3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荣格(C.G.Jung,1875-1961),为瑞士精神病学家。1907年结识弗洛伊德,并成为其主要的合作者,后来因质疑及批评弗氏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导致两人关系破裂。荣格反对弗氏以性欲来解释一切人类行为的做法,而发展出他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研究心灵的结构与动力,其中包括对心理类型(内倾与外倾)的描述、对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探索,以及研究人有目的的心理发展来结合“个体化”过程的概念等等。荣格将“分析心理学”视为释放创造力和促进个人心理发展的治疗方法,艺术、历史、神话、哲学等皆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它已超过一般心理学的局限,而强调人类的宗教性本质,并指引出一条如何开展神性的道路。本书是他83岁高龄时写的自传。

内容简介

   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事。潜意识里的一切竭力做出种种的外在性表现,而人格也强烈要求逐渐从其潜意识状态中成长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自身。我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追溯我自己的这一成长过程,因为我无法把自己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来加以体验。
   对于我们内在的想象力,我们是怎么个样子,人从永恒方面看来又是怎么的一个样子,那可只能通过神话的方式来加以表达。神话是富于个人性的并可比科学还要精确地表现生活。科学以平均性的概念来进行工作,这样的概念太过于普通化,因而无法给个人生活上主观的五花八门性作出公正的决断。
   这样,在我八十三岁高龄之时,我便承担起了讲述我那个人神话的责任了。我只能作些直接的表述,只能“讲讲故事”。这些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并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惟一的问题是我所讲的是否是我的寓言,我的神话。

作者简介

荣格,是著名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1909年,弗洛伊德把他定为精神分析运动的法定继承人,称他为“王储”。1911年,在弗洛伊德的举荐下,荣格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地第一任主席。荣格大师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以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不同时间、空间、文化、人性等结合成一个整体,构成他特有的巨大思想结构。他的分析心理学理论自成一家,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荣格在性格哲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填补了一大空白,从此,“性格决定命运”有了科学的哲学依据。

内页插图

目录

译序
绪论
序言
一 童年
二 中学时代
三 大学时代
四 精神病治疗活动
五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六 正视潜意识
七 著述
八 塔楼
九 旅行
十 幻象
十一 论死后的生活
十二 后期思想
回顾
附录Ⅰ 通信
附录Ⅱ 术语诠释
附录Ⅲ C.G.荣格著作目录

精彩书摘

一 童年
在我六个月的时候,我的父母从康斯坦茨湖边的凯斯威尔移居到莱茵瀑布边上的洛封城堡,住进一所牧师宅邸。那是1875年。
我开始记事大概是在两三岁。我还依稀记得那住宅、花园、洗衣房、教堂、城堡、瀑布,那个叫做沃思的小城堡和教堂司事的农场。这些记忆仿佛是一片模糊的大海中漂浮的小岛,一个个孤立地浮动着,互相连不起来。
有一个情景浮现出来,那也许是我生活中最早的记忆,不过它只是一个非常迷离的印象。我躺在树阴下的一辆儿童车里,那是一个明亮温暖的夏日,天空蓝蓝的,金色的阳光穿过绿色的树叶,儿童车的车罩打开了,我刚刚睡醒,发现了这光辉灿烂的美景,有一种无法形容的舒适感觉。我看见太阳在树叶和花丛中闪烁。一切都是那样的神奇、多彩、美好。
我记得的另一个情景是:我坐在餐厅里,餐厅在这幢房子的西头,我蹲在一把高高的椅子上,用小匙舀热牛奶喝,牛奶里泡着碎面包块,味道好极了,气味也很特别。那是我第一次闻着牛奶的味,可以说,我在那个时候有了嗅觉的意识。这一记忆同样是非常遥远的。
我还记得:一个美好的夏天傍晚,姨妈对我说,“我让你看一样东西。”说着就领我从家里出来,走到去达申的大路上。远处天边阿尔卑斯山脉沐浴在夕阳的红色闪光中。那天傍晚,阿尔卑斯山看得格外清楚。“看那儿,”我听见她用瑞士方言对我说,“山全红了。”那是第一次,我明白我看见了阿尔卑斯山。随后我听说,第二天,村里上学的孩子要去郊游,爬苏黎世附近的干特里峰,我也急着想要去。可是他们说,像我那样小的孩子不能去,一点办法也没有,我伤心透了。从那时候起,在白雪覆盖下闪光的大山旁边的干特里峰和苏黎世就成了我梦幻中不可企及的一块土地。
后来过了一些时候,我记得母亲带我去图尔高看一些朋友,他们在康斯坦茨湖边有一座城堡。我立即被水迷住了,渡船激起的浪一直冲到岸边,阳光在水上闪烁,水下的沙子被浪花冲成一道道小埂。湖向无垠的远方伸展开去,那广阔的水面在我看来简直是说不清的喜悦,不可比拟的瑰丽。就在那时,一个想法在我脑子里生了根:我一定要一辈子生活在湖边。我觉得,没有水,人生活不下去。
我又想起了另一件事:有许多陌生人,乱哄哄的,显得特别激动。女仆飞快地跑过来,嚷着:“渔民们发现了一个死人——从瀑布上冲下来的——他们要把他抬进洗衣房里去。”我父亲说:“好吧,好吧。”我当时就要去看那死了的孩子。母亲把我拉了回来,严厉地禁止我到花园里去。等所有的人都走了以后,我立即悄悄地溜进了花园,来到洗衣房,可是门锁着。我绕着洗衣房转了一圈,发现房后有一个排水槽,一直通到斜坡下面,槽里流着细细的血和水。我觉得这事特别有意思,那时我还不到四岁。
我还记得:我哭闹着,发着烧,没法睡觉。父亲把我抱在怀里,在屋里踱来踱去,唱着他学生时代的那些老歌。我特别记得我最喜欢的一首,总是这首歌使我安静下来。它是这样开始的:“四处静悄悄,人人都睡觉……”直到今天,我还记得父亲的声音,在静静的夜晚,向我唱着。
母亲后来告诉我,我那时得了湿疹。当时,我的心头有种朦胧的暗示,父母在婚姻问题上是不顺遂的。1878年我那场病一定与父母的短暂分离有关系。母亲在巴塞尔的医院里呆了几个月,她的病大概起因于婚姻上的麻烦。她走后由一个姨妈照料我。这位姨妈是位老处女,比母亲大差不多二十岁。母亲的离去使我深深地感到痛苦。从那时起,有人一讲“爱”这个字,我就有一种不信任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女人”在我心中引起的是一种固有的不可靠的感觉。而“父亲”却意味着可靠和——没有权力。我就是带着这样的精神创伤开始人生之行的。后来,这些早期的印象有所改变:我信任男人,但他们却让我失望;我怀疑女人,可她们并没有让我失望。
母亲离开后,女仆也来照料我。我现在依然记得她把我抱起来,把我的头靠在她的肩上的情景。她有一头黑发和一副橄榄色的面孔,和母亲完全不一样。就是现在,我还仿佛看得见她的发型轮廓、她的喉,那深深的肤色和耳朵。她的_切在我看来都那样奇特,但也格外熟悉。好像她不属于我们家,而是只属于我一个人。好像她是和一些我还不能理解的神秘事物联系在一起似的。这一类姑娘后来成了我潜意识中异性人格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她所传达的那种既生疏又始终为人所认识的感觉,是后来在我心中象征女性本质的那个形象的一种特征。
从父母分居的时候起,我的记忆中还有另一个形象:一个年轻美丽的、非常漂亮的、迷人的姑娘,她有蓝色的眼睛,美丽的头发。是她引着我在蓝色的秋天,在瀑布下面沃思城堡附近,沿着莱茵河,徜徉在金色的枫树和栗树下。阳光穿过婆娑的树枝,黄色的叶子飘落在地上。这个姑娘后来成了我的继母。她崇拜我的父亲。后来直到我二十一岁时才再次见到了她。
上面说的都是一些明显的记忆。下面我要说的是另一些力量更大、影响更深的印象,其中一部分我只是朦胧地记得。例如,有一次我摔下了楼梯,还有一次摔倒在火炉腿的一个角上,我记得那疼痛、流血和一位医生给我缝头部伤口的情形——直到上大学预科最后一年时,头上那块疤痕还清晰可见。母亲还告诉我,有一次在去诺伊豪森过莱茵瀑布桥时我差点儿掉下去,幸亏女仆及时抓住了我——我的一条腿已经滑出了栏杆。这些事指明了潜意识中自杀的冲动,或者说,对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极力的反抗。
那段时间,每到夜晚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常常听到有什么东西在屋里走动。听到莱茵瀑布沉闷的咆哮声,我便觉得四周到处都是危险地带。总有人淹死,尸体从岩石上冲下来。在附近的墓地里,教堂司事总是挖坑,挖出一堆堆棕色的土,黑黑的、严肃的男人们穿着长长的礼服,戴着特别高的帽子,穿着闪闪发光的黑色靴子,他们总是抬出一个黑色的木盒子。这时,父亲总是穿着牧师的长袍,声音洪亮地讲话。女人们都在哭泣。听人说,有人正被埋进地上的这个坑里。有些人先前在这里,现在都突然不在了,然后便听说他们被埋掉了,上帝把他们召到他那里去了。
母亲教我做祈祷,每天晚上都要做。我很乐意祈祷,因为它使我在深沉不安的暗夜面前有一种舒服的感觉:
展开您的双翼,慈祥的耶稣,
把您的小鸡,您的孩子咽下。
“如果魔鬼要吞食他,
那只会是白搭。”
请让天使就这样唱吧!
耶稣能给人安慰,他是个善良仁慈的先生,像城堡里的维根斯坦先生似的,富有、威严、庄重,对夜里的小孩子特别关心。至于他为什么会像鸟那样长着翅膀,却是一个谜,不过我并没有过多地去考究这个。我觉得更有意思、更为耐人寻味的是,小孩被比作小鸡,耶稣显然很不情愿地、像吃苦药一样地“吃了”他们。这不大容易理解,后来听说,魔鬼也喜欢小鸡,为了免得小鸡被魔鬼吃掉耶稣才这样,我才恍然大悟。虽然耶稣并不喜欢那味道,可他还是把孩子们吃了,这样,魔鬼就抓不着他们了。这么一想,心里就觉得很安宁。可是现在我又听说耶稣还要“吃”别的人,况且,这“吃”同样是把他们埋在地上的坑里。
这种不吉利的类比产生了不幸的后果,我开始对上帝产生了怀疑。他失去了那令人安适的、慈祥的、大鸟的特征,却和那些身穿礼服、头戴高帽、脚穿闪光的黑靴、抬着黑盒子埋葬死人的阴郁的黑衣人们联系了起来。
这些思索造成了我精神上的第一次创伤。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像平常一样,坐在屋前的大路上玩沙子。大路从屋旁穿过,通向山冈,消失在山坡上的一片树林里。所以,从房子旁可以看到伸展出去的、相当长的一段路。当我抬起头来时,看到身穿黑色长袍,头戴一顶特别宽大的帽子的人从树林里走来,好像是个穿着女人服装的男人。那人慢慢地走近了,我清楚地看出,这是一个穿着拖到脚的黑色长袍的男人。这种景象使我害怕起来,一种无法克服的恐惧迅速传遍全身,脑子里闪现着一个可怕的念头:“这是一个耶稣会会士。”前不久,我偷偷地听到父亲和一个来访的同事聊天,谈到了耶稣会会士们阴险的活动。从父亲半是恼恨、半是恐惧的语调,我猜想,那些“耶稣会会士”特别危险,甚至对父亲也造成了威胁。事实上,我并不明白,耶稣会会士究竟是什么样的,但我对祈祷词中的那个词“耶稣”是熟悉的。
我想,从山上下来的那个人一定是化了装,要不他为什么要穿女人的衣服呢?也许,他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我害怕极了,慌慌张张地跑进了屋子,冲上楼梯,躲在阁楼上最黑暗的一根房梁下。我不知道我在那里藏了有多久,不过一定相当长,因为当我壮着胆子下了楼,小心翼翼地探出头去张望时,那个黑衣人却连影儿也不见了。那以后许多天,恐惧一直抓住我,我再也不敢走出屋子了。即使后来再去路上玩时,那树木葱郁的山坡始终让我不安和警觉。当然,过了很久,我才知道,那黑衣人只不过是个无害于人的天主教神父就是了。
大约就在同时——我说不清,也许要早一些——我有了最早的梦的记忆。这个梦后来一直占据着我的心。我那时大概年仅三四岁左右。
我们的住宅孤零零地立在洛封城堡附近,教堂司事农场的后面有一大片草地。梦中的我正站在这片草地上。突然,我发现了一个黑色的、长方形的石砌的洞,我过去从没见过这样的洞。我好奇地走过去,朝里面窥视,看见有一排石阶一直通下去。我迟疑了半天,还是胆战心惊地走了下去。洞底走不多远有一个圆形的拱门,门上挂着一块又大又沉的绿色帷幕,那幕好像是用加工过的锦缎制成的,显得十分气派。好奇心逗弄着我,很想看看幕后边是什么,于是我便掀开了它。在暗淡的光线下,我的面前出现了一个大约三十英尺长的长方形屋子,屋顶呈拱形,由加工过的石头砌成,地板上铺着大石板,中间还铺着一条红地毯,从门口一直通到一个低低的平台,平台上放置着一个金光灿烂的宝座,座上也许有一块红色的垫子,那豪华的派头简直就像童话中描写的国王的宝座一样。宝座上立着一个什么东西,最初我以为是个树桩,大概有十二到十五英尺高,一英尺半到二英尺厚,它十分高大,几乎顶到了屋顶。后来才发现,它的成分挺有意思,它不是由木头,而是由皮和肉组成的,顶上有一个圆圆的像人头那样的东西,上面没有脸,没有头发,顶端有一只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屋顶。屋子里很亮,可是没有窗户,也没有其他光源,头顶处是一片灿烂的辉光。座上的那个东西虽然没有动,可我总觉得它随时可能会像一条虫那样向我爬过来。我害怕得全身都僵了,这时我听见从外面和顶上传来了母亲的声音:“看看它吧,那就是吃人的怪物!”母亲的喊声使我怕上加怕,我吓出了一身冷汗,醒来后还怕得要死。从此之后,有好多晚上我都不敢睡觉,生怕再做这样的梦。
这个梦多年来一直纠缠着我。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我看见的那东西实际上是男性生殖器。几十年后,我才懂得那是一种古老的祭仪中被人崇拜的生殖器。我一直没有弄懂,母亲说的是什么意思,是说那个东西是吃人的怪物呢,还是说那是吃人的怪物呢?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意思是说吃小孩的不是耶稣或者耶稣会会士,而是那个生殖器;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吃人的怪物就是男性生殖器象征,那么阴沉沉的耶稣、耶稣会会士和生殖器就成了同一种东西了。
……

前言/序言

  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与气质。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界泰斗之一的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一1961)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荣格从小就具有一种特别的个性。很小的时候,他就问小孩和各种小动物是怎么来的。大人于是告诉他,初生的小孩和各种动物的幼崽都是鹳鸟在晚上从月亮上叼来的。但从小就喜欢独立思考的他却觉得,小猫小狗由鹳鸟叼来,听来还有点道理,但是像小牛犊这样重的东西,鹳鸟怎么会叼得动呢?荣格的父亲是个牧师,他要荣格坚信上帝是至善的和无所不能的。这时候会读《圣经》的荣格却觉得并非这样。因为上帝既然全知全能和至善,在他创造了世间万物和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并让他们住进伊甸园后,何以还要创造出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树上的禁果而导致人的堕落并从此背上了原罪重担的蛇呢?上帝也并不是至善的,有时甚至是可怕地横暴和恶毒:他要亚伯拉罕杀了自己的儿子以撒作献祭,以此来考验他的诚心;他甚至让大洪水淹没这个世界来祸害人类等。但是父亲告诉他,信仰是不能加以怀疑的,这使荣格感到苦恼。
《荣格作品集:回忆·梦·思考》 一、 探寻内心深处的图景:荣格心理学的核心要义 卡尔·荣格,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其思想犹如一座深邃的矿藏,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启示。《荣格作品集:回忆·梦·思考》正是这座矿藏中最为璀璨的瑰宝,它凝聚了荣格一生对人类心灵最深刻的洞察与最精妙的阐释。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以一种沉浸式的方式,引导读者一同踏上探寻内心深处图景的伟大旅程。 荣格的心理学体系,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截然不同,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更普遍的人类经验。《回忆·梦·思考》的核心,在于其对“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开创性论述。荣格认为,在个体意识之下,存在着一个由整个人类祖先经验所构成的普遍无意识层面。这个层面并非空白,而是充满了原型(Archetypes)——那些跨越文化、跨越时代的普遍性意象和模式。它们如同一张无形的基因图谱,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行为,塑造着我们对世界和他人的认知。 本书深入探讨了各种重要的原型,如“阴影”(Shadow)——我们内心深处被压抑、不被承认的负面面向;“阿尼玛”(Anima)与“阿尼姆斯”(Animus)——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意象与女性无意识中的男性意象,它们是连接意识与无意识的关键桥梁;以及“自性”(Self)——心灵的整体性与目的性,是人格整合的终极目标。荣格强调,认识和整合这些原型,是实现个体化(Individuation)——成为真正独立的、完整的自我的关键。 《回忆·梦·思考》不仅是理论的讲解,更是实践的指南。荣格认为,梦是通往无意识的“皇家大道”。梦境并非杂乱无章的碎片,而是充满象征意义的语言,它们以独特的意象和叙事,向我们揭示被压抑的欲望、未被觉察的冲突以及潜在的智慧。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理解和解读梦的象征,如何从中汲取信息,指导我们认识自身,解决内在矛盾。 除了梦,荣格还深入研究了“积极想象”(Active Imagination)的方法。这是一种有意识地与内心无意识内容进行对话的技术,通过让内在的意象浮现并与之互动,来促进意识与无意识的融合,从而带来深刻的心理转化。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运用这一强大工具的入门指导。 二、 荣格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从个人到宇宙的连接 《荣格作品集:回忆·梦·思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个体心理的探索,巧妙地与更宏大的宇宙图景相连接。荣格并非仅仅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他更关心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灵魂健康,以及人类与自然、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本书深入探讨了“象征”的重要性。荣格认为,象征是连接可见与不可见、已知与未知世界的桥梁。无论是艺术、宗教、神话,还是梦境和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都充满了象征。理解这些象征,就是理解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他鼓励读者去发现生活中的象征,去感受它们带来的启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与周围的世界。 荣格对宗教、神话和炼金术等古老智慧的深入研究,也体现在本书中。他认为,这些人类古老的知识体系,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丰富宝藏,是理解人类心灵演化历程的重要线索。通过分析这些古老的叙事和象征,荣格揭示了它们在现代人心灵发展中的共鸣,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回忆·梦·思考》还触及了“同步性”(Synchronicity)的概念。这是一种非因果性的关联,指两个或多个事件,虽然在时间上相关,但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联系,却具有相同的意义。荣格认为,同步性是无意识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一种神秘连接,它暗示着宇宙并非偶然的机械运作,而是存在着某种深层的秩序和意义。理解同步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中的巧合,以及那些超越理性解释的体验。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在现代社会,许多人感到疏离、迷失,缺乏内在的连接感。荣格的心理学,正是为了弥合这种断裂而生。他引导我们认识到,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与过去、与他人、与整个宇宙有着深刻的联系。通过深入探索内心,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和生命的力量。 三、 《回忆·梦·思考》的阅读价值与意义 《荣格作品集:回忆·梦·思考》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它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1. 深刻的自我认知: 本书如同一面明镜,帮助读者照见自己内心深处的阴影与光明,理解那些驱动自己行为的潜意识力量。通过对原型的认识,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性格特质、潜在的才能以及可能存在的盲点。 2. 有效的情感疗愈: 荣格的理论强调理解和整合内心的冲突,而非压抑。本书为那些遭受内在困扰、情感障碍的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和实用的方法,帮助他们走向心理的整合与疗愈。 3. 丰富的人生智慧: 《回忆·梦·思考》中的思想,不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更渗透到哲学、艺术、宗教等多个领域。它为读者提供了看待生命、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4. 提升创造力与潜能: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是创造力的源泉。通过与这些内在资源的连接,读者能够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拓展思维的边界。 5. 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在一个日益物质化、技术化的时代,人们容易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荣格作品集:回忆·梦·思考》提醒我们,真正的人生意义和幸福,来自于对内在世界的探索与理解,来自于与生命本质的连接。 《荣格作品集:回忆·梦·思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深入体悟的经典之作。它不是一本快速消耗的读物,而是一本能够伴随读者一生,提供持续启迪的智慧宝典。无论您是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还是对人类心灵奥秘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在这部作品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宝贵的收获。它将带领您走进一个充满象征、原型和无限可能性的内在世界,帮助您最终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真实、更有力量的自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共同经验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荣格,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以其对集体无意识和象征意义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提出的概念,如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等,都极具启发性,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背后更深层的驱动力。这本书,名为《荣格作品集:回忆·梦·思考》,光是看名字就充满了吸引力。回忆,是我们个体历史的载体,而荣格的研究,我相信会揭示出回忆背后隐藏的集体层面。梦,作为潜意识的语言,更是探索内心世界的宝贵窗口。而“思考”,则代表着我们人类理性认识世界、整合内在体验的能力。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人类的集体心理和个人心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我尤其想了解,荣格是如何将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的经验联系起来,如何指导我们去理解我们自身的情感、行为模式,以及我们在群体中的定位。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是一次深入探索内心世界、理解人类普遍情感和意识运作规律的绝佳机会。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触及人类精神本质的著作充满向往。荣格,这位在心理学界独树一帜的思想家,他的理论总能带来一种超越表象的洞察力。这本书的标题,《荣格作品集:回忆·梦·思考》,就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们对自身内在世界的探索之旅。我个人对“梦”的领域尤其着迷,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未知的领域,蕴藏着我们潜意识最真实的表达。而“回忆”,则是我们构建自我认同的基石,但我们对回忆的解读,又常常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至于“思考”,它不仅是我们理性分析工具,更是我们理解和整合生命体验的关键。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荣格关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精髓,看看他如何将这些宏大的概念,与我们个人的生命经历、情感模式联系起来。我期待在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自己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冲动和情感的线索,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认识和个人成长。

评分

翻开这套《荣格作品集:回忆·梦·思考》,首先被吸引的是它厚重的分量和沉静的封面设计,仿佛真的承载了足以让人驻足凝视的智慧宝藏。我一直对心理学,尤其是那些探索人类内心深处奥秘的理论非常着迷。荣格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他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却又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将精神分析的疆界推向了更广阔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领域。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期盼已久的馈赠。我个人尤其对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甚至理解人类普遍情感和行为模式的著作情有独钟。想象一下,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能够有一个机会,静下心来,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探究那些深藏于我们潜意识中的故事,去解码那些常常在梦中闪现的奇异符号,去思考那些影响我们决策和感受的古老原型,这本身就是一种何等迷人的体验。这本书的名字就充满了诱惑力:“回忆”、“梦”、“思考”,这三个词汇触及了我们生命中最私密也最普世的体验。回忆,是我们构建自我认同的基石;梦,是潜意识最直接的表达;而思考,则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核心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荣格是如何将这些元素融汇贯通,为我们揭示心灵的运作机制,又会如何引导我们走向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精神成长。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提供深刻洞见、能够启发我深入思考人生意义的书籍。我常常感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被各种外界的噪音和欲望所裹挟。荣格的名字,在我心目中,一直代表着一种对内在世界的深度挖掘和探索。他的理论,比如“集体无意识”、“原型”、“个性化”等,总是充满了神秘感,同时也暗示着一种超越个体局限的普遍性。这本书的题目,《荣格作品集:回忆·梦·思考》,就精准地抓住了人类精神活动的核心要素。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自我”的更深刻的理解。回忆,不仅仅是过去的碎片,它可能承载着我们潜意识中的重要信息;梦,是通往我们内心深处的神秘通道,里面隐藏着我们未知的渴望和恐惧;而思考,则是我们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工具。我期待能够通过荣格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我自身经历中的困惑,去理解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中反复出现的象征和叙事。我相信,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将会是一场与内心深处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评分

我一直认为,能够真正触动人心的书籍,往往是那些能够引发我们强烈共鸣,并且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拓宽我们视野的书籍。荣格,这位瑞士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他的理论总是带着一种神秘而又极其贴近现实的魅力。我虽然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者,但对人类的心理世界,尤其是那些超越个人经验的普遍性连接,有着天然的好奇。这本书的书名,《荣格作品集:回忆·梦·思考》,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和探索的张力。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会做梦?梦境中的那些象征究竟代表着什么?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是如何塑造了现在的我们?而我们的思考,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命运?荣格的著作,据说就是致力于解开这些谜团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去认识那些可能在无意识中驱动着我们的集体原型,比如英雄、母亲、阴影等等。我渴望能从书中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觉察,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从中找到解决生活中困扰的灵感和力量。阅读这类深刻的著作,对我而言,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像是一种自我探索和心灵洗礼的过程。

评分

还没有看完,感觉还不错

评分

有兴趣,还没有来得及读,比较高深吧应该

评分

正品,好卖家,速度飞快,质量很满意。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等待后续慢慢看

评分

经典书,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

还没看完呢

评分

感恩京东商城

评分

心理学家的自传。还没看应该不错

评分

好好好,拿分走人,物流快,下次再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