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昆曲艺术

中国昆曲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新雷,朱栋霖 著
图书标签:
  • 昆曲
  • 戏曲
  • 中国戏曲
  • 传统艺术
  • 表演艺术
  • 文化艺术
  • 戏曲艺术
  • 中国文化
  • 音乐
  • 舞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43581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63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11-01
页数:5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昆曲源远流长的春夏秋冬到古往今来的经典剧目,从生旦净末丑五大角色的星云流变到曲谱声律的舞台表演, 600年来昆曲史上的风云盛事都在书中条分缕析地尽情展示。该书之后部分更见功力,中国昆剧史上所有大事无不一一记载。全书不仅内容细致、深入,全面而系统,具有严肃的学术性,而且文字清新流畅,又配以800多张精彩图片,使其图文并茂,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极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书中许多老照片都是一次面世。陈砚秋、俞振飞以及继字辈、传字辈等众多名家大师的风采神韵都可由此窥视。弥足珍贵的是,该书收录了如明代万历年间汤显祖在世时的《牡丹亭》木刻版珍本,清李翥冈抄本《昆剧全目》(同治内廷本)这样的海内孤本,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另外,为便于外国朋友了解、欣赏中国昆曲,该书每部分还辅以简洁的中英文提要。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六百春秋谱华章
昆山腔的起源与原创歌手顾坚
魏良辅对昆山腔的革新
梁辰鱼和张凤翼诸家剧作
明代中时‘昆曲艺术的流播与发展
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沈璟与吴江派
越中派的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
昆曲家班的勃兴
职业昆班相继涌现
明末清初昆曲的盛行和苏州派
李渔的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
“南洪北孔”与昆曲再度繁盛
清代中晚期昆曲由盛而衰
昆曲工尺谱的产牛与流变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昆班

兰苑书香融经典
情义双全话荆钗:《荆钗记》
千年不断诉琵琶:《琵琶记》
一缕清纱系家国:《浣纱记》
英雄穷途唱悲凉:《宝剑记》
凤凰呜兮,于彼高冈:《鸣凤记》
花阴月影照孤零:《玉簪记》
“余香满口”悲艳曲:《牡丹亭》
男儿本自重横行:《义侠记》
梨花一枝荐玉人:《红梨记》
树影窗月满西楼:《西楼记》
人间亦有痴于我:《疗妒羹》
等闲杯底起波澜:《一捧雪》
半夜联床,早种就相思万劫:《占花魁》
词填往事神悲壮:《千忠戮》
江上舟中叙离合:《渔家乐》
鼠祸何以断公案:《十五贯》
鸳鸯对面不相亲:《风筝误》
此恨绵绵无尽期:《长生殿》
桃花扇底送南朝:《桃花扇》
梦绕雷峰思断桥:《雷峰塔》

红氍毹上舞翩跹
昆曲音乐与昆曲曲牌
昆曲曲牌的联套
昆曲曲牌的临场形态
昆剧表演:程式与艺术
昆剧表演理论
昆剧脚色行当
昆剧家门的“看家戏”
昆剧穿戴与砌末

昆剧脸谱
古典戏曲舞台

盛世“遗产”展风华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盛世“遗产”展风华
给古老昆曲过节
昆曲列为“世界遗产”
竞繁争妍七院团
姹紫嫣红五十春
喜看昆坛“梅花”幽
为扶艺苑新枝秀
昆曲在台港澳
又闻海外馨兰香

中国昆曲大事年表
后记

前言/序言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表明,昆曲和她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获得了世界公认。“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古老而高雅优美的中国昆曲终于在21世纪初重获知音与赞赏。全国昆剧六团一所重振雄风,各地曲社前呼后应。今年阳春三月,佳音从北京传来,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志对于抢救、保护、扶持昆曲的具体方针作出了重要批示。6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举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大放异彩,它的博大精深、凝重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美学和人类精神价值得到今日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关注。保护世界遗产就是保护人类的文明和文明的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资源。传承弘扬中国文化瑰宝——昆曲的工作正在付诸实践。苏州藉着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召开的机缘,适时地推出了原创性《长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两部大戏,博得观众热情赞许,在海内外演出盛况空前。
  在今日“全球化”、国际化时代,它的意义在于将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智慧奉献给新世纪的人类。
  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也是世界古老的三大戏剧源头之一。她发源于元朝末年苏州地区的昆山一带,原名昆山腔,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16世纪中叶经魏良辅改革后,昆山腔成为一种格律严谨、形式完备、声腔音乐婉转悦耳柔媚悠长的演唱艺术。又经许多文学艺术家奉献智慧,昆曲艺术成为融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综合艺术,她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是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她的丰富、严谨、完整、精深的戏剧艺术体系,成为中国各种戏曲发展的资源,被誉为“百戏之母”;她独特深厚的美学传统与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始终对于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
  昆曲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天才创造的杰作,也是处于“全球化”时代的21世纪的我们实践文化创新的不竭的资源。
  保护、继承、弘扬、发展昆曲的工作任重而道远。继承传统经典剧目与艺术,培育青年演员与发展昆曲艺术,研究中国昆曲的历史与现状,挖掘与整理昆曲的历史资料、文物与遗迹,向21世纪的人们宣传与推广昆曲这一中国文化代表的杰出价值,需要我们为之竭尽全力。
  本书意在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昆曲历史、艺术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情况,重探昆曲源流,阐释昆曲奥秘,并以九百幅经典剧照、明清珍本木刻版插图展现昆剧精华,召唤昆曲的历史记忆与舞台生命。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图书简介,旨在为您提供一个详尽且富有文化气息的概述,完全不涉及《中国昆曲艺术》的内容。 --- 《咫尺之内,山水之间: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意境与技艺》 —— 一部深度解构东方人居美学的传世之作 引言:造园的哲学与诗意栖居 中国古典园林,是凝固的诗篇,是流动的山水,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与精湛造园技艺的完美物化形态。它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载体,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极致体现。 本书《咫尺之内,山水之间: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意境与技艺》,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名园的描摹和历史的梳理,而是深入剖析了支撑起整个中国园林体系的哲学根基、审美范式、空间布局、构筑技术与文化内涵。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认知框架,让读者得以穿越历史的烟尘,真正理解一座中国园林是如何“活”起来的。 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度的文学笔触相结合,分为“意境溯源”、“空间解构”、“技艺探微”与“文化交融”四大宏伟篇章,共计二十四章,力求覆盖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核心命题。 --- 第一篇:意境溯源——从“道”到“景”的形而上追寻 本篇是理解中国园林精神内核的基础。我们探讨的不是园林的历史年代,而是其精神的源头活水。 第一章:儒释道的交汇点与造园精神 重点论述儒家“中和”思想如何影响园林的规划秩序,道家“自然无为”如何指导山石的布局与植物的选择,以及禅宗“空灵顿悟”如何体现在水体与空间的过渡处理上。中国园林是古代士大夫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搭建的精神避难所。 第二章:诗词歌赋:园林意境的文学蓝本 详细分析唐诗宋词中描绘的山水意象,如何被宋代的园林设计师转化为可感的空间元素。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如何对应叠石造景中的声学空间设计。 第三章:借景、对景与框景:视觉的艺术化处理 深入解析中国园林赖以成名的“借景”手法。这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哲学——承认边界的开放性。探讨如何通过有限的视角,将远处的山峰、邻近的树木、甚至天空的云彩,都纳入园林的叙事体系中,实现“无限在有限中”。 --- 第二篇:空间解构——建筑、山水与人流的辩证关系 本篇聚焦于园林作为一种三维空间艺术的构造原理。 第四章:宅园合一的城市策略 尤其针对江南私家园林,分析在受限的城市肌理中,如何通过高墙、曲径和院落的层叠,实现从喧嚣的“俗境”到幽静的“雅境”的戏剧性转换。 第五章:水体:园林中的生命之源与灵魂之镜 水在园林中的作用远超装饰。本章细致区分了“理水”(人工水池的营造)、“活水”(溪流的引入与循环)与“静水”(湖泊的映照功能)。分析不同水体的形态(曲、方、圆)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寓意。 第六章:叠山艺术:微缩山河的构建法则 详尽介绍“堆山”与“理水”这对孪生兄弟的技艺。重点分析了太湖石、灵璧石等名石的特性,以及如何运用“聚散”、“高低”、“藏露”的法则,在方寸之间塑造出万仞之山的视觉冲击力与层次感。 第七章:建筑的“可游性”与“可居性” 阐述园林建筑(亭、轩、廊、舫)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服务于人的活动轨迹。亭的功能是“驻足观景”,廊的功能是“引导行进”,它们是游赏路线的节奏点。 --- 第三篇:技艺探微——材料、工艺与匠心传承 本篇侧重于展现中国古代匠人的非凡智慧与精湛工艺,探究园林如何在气候、材料的限制下达到持久的生命力。 第八章:传统木作的榫卯智慧与装饰母题 重点解析古典园林建筑中无处不在的榫卯结构,如何使其具备优异的抗震性与可拆卸性。同时,深入解读花窗、隔扇上的各种吉祥纹饰(如蝙蝠、暗八仙等)的工艺手法和象征意义。 第九章:砖瓦与铺地:地面的叙事艺术 分析小青砖、条纹砖、卵石等铺地材料的实用性与美学价值。如何通过“人字铺”、“乱拼”、“冰裂纹”等不同铺装手法,引导游人的步伐,并模拟出自然地貌的肌理。 第十章:植物的配置学:色彩、气味与时间维度 探讨中国园林如何运用植物的四季变化来构建“时间感”。例如,梅兰竹菊的“四君子”组合如何体现文人品格;以及如何利用植物的“藏香”与“露香”,控制园中空气的味道层次。 --- 第四篇:文化交融——园林作为社会生活与审美中心 本篇将园林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十一章: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的体制差异 对比苏州园林的“雅致内敛”与北方皇家园林的“规制森严”,分析不同阶层对“理想居所”的不同定义,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空间尺度和装饰语汇。 第十二章:园林游记与社交功能 探讨明清时期,园林作为文人雅集、诗会、宴饮的重要场所,如何成为维系士大夫阶层文化认同的社交中心。游园活动本身即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实践。 第十三章:当代传承与保护的挑战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现代。分析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古典园林如何面临原真性保护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现代科技与保护理念,实现传统造园精神在当代语境下的延续与再生。 --- 结语:一座园林,一生的学问 《咫尺之内,山水之间》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痴迷于建筑美学和空间意境的读者的工具书与鉴赏手册。它承诺带领读者,不仅用眼睛看景,更用心灵去“读懂”每一块石头、每一条水系、每一扇窗棂背后蕴含的东方智慧。读完此书,您将不再仅仅是园林中的一位“游客”,而是一位有能力品鉴其深层布局与精妙匠心的“知音”。 (全书配有超过三百幅高清的实景照片、专业测绘图及概念手稿复刻,力求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江南烟雨图,笔触细腻,光影变幻无穷。我原本以为它会侧重于枯燥的戏曲史料梳理,没想到作者却以一种近乎诗化的语言,带领我们穿越回了吴侬软语的园林深处。书中对舞台调度和人物眼神的描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仿佛能闻到那古老梨园特有的脂粉香气,听到那抑扬顿挫、婉转悠长的水磨腔。特别是对某几位传奇坤生扮相的白描,简直是绝妙,将“风流儒雅”与“内心挣扎”拿捏得恰到好处,那种将情感揉碎了再缓缓吐露出来的表演精髓,被文字精准地捕捉了下来,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想立刻寻访一出原汁原味的演出,去亲身体验那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通往旧日繁华旧梦的请柬。

评分

坦率地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带着相当大的怀疑,因为市面上关于传统艺术的解读往往陷入窠臼,要么过于学院派晦涩难懂,要么过于通俗化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却奇迹般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回避复杂的程式化技巧,反而将其视为解读情感的密码。比如书中对“唱、念、做、打”中“念”的剖析,不再是机械地罗列声母韵母,而是深入到人物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这种分析深度,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但对传统文化抱有热情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缓慢甚至停滞的动作背后,蕴含着多么强大的张力和意图。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断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探索精神,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活力和思辨性,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强烈的“在场感”。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文字记录,他试图用文字重构剧场空间。书中的一些章节,简直像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剧本,对服装的材质、灯光的冷暖、甚至观众席上传来的细微声响都有所提及。这种全方位的感官调动,使得阅读体验变得立体起来。例如,描绘某一出悲剧高潮时,作者对演员呼吸的细微控制的描述,我都能想象出胸腔的起伏和声音的颤抖。不过,书中某些地方的叙事节奏略显跳跃,可能对于初次接触这门艺术的读者来说,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量。总的来说,它成功地将一种“活的艺术”用静态的文字有效传达了出来,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独特,它不是按照时间线索展开,而是以“意象”为核心进行辐射状的探讨。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水袖”与“空间意象”的独立章节。作者没有将水袖仅仅视为道具,而是赋予了它哲学层面的意义,探讨了它如何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如何承载人物的惆怅、惊喜或抗争。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阐释路径,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戏曲表现手法的理解。相比于其他书籍侧重于名家名段的罗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艺术的“解码手册”,教你如何去看懂、去聆听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精微之处。读完后,我对中国古典美学中“含蓄”与“留白”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

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学问很深,但气度很雅”。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腔调,即使是涉及复杂的宗派传承和流派差异,作者也处理得极其平和、娓娓道来。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早期文献时,对原文的尊重和对时代背景的解释都做得非常到位,显示出扎实的文献功底。全书的装帧设计也与其内容相得益彰,那种沉静内敛的色彩搭配,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的敬畏之心。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讨论艺术与社会变迁关系时展现出的洞察力,它揭示了这门艺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其内核,又如何巧妙地进行自我更新以保持生命力。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并在每一次重读时都能获得新体会的艺术论著。

评分

因喜昆曲,特求之,以充已之昆曲之常识!

评分

[SM][ZZ]我爱读书,因为书中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在吸引着我。读书陶冶了我的性情,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使我忘却了痛苦的记忆,抹去了伤心的往事,带给我强大的动力,唤醒我沉睡的灵魂……因为读书,我学会了用双眸去关注春的神韵、夏的激情、秋的喜悦、冬的宁静。学会了用心去回忆过去、用心去畅想明天、用心去展望未来,读书让我绽放美丽

评分

因喜昆曲,特求之,以充已之昆曲之常识!

评分

因喜昆曲,特求之,以充已之昆曲之常识!

评分

精美的好书,赞一个,值得收藏啊。就是价格贵了点

评分

内容丰富多彩 但是真心好贵。。

评分

物美价廉,一定要给好评!

评分

因喜昆曲,特求之,以充已之昆曲之常识!

评分

精美的好书,赞一个,值得收藏啊。就是价格贵了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